从楚国宋玉的《九辩》开始,“秋天”似乎总是与悲愁和失意联系在一起。在文章的一开篇,诗人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充满了伤感和愁绪;而后曹丕又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了唐代,杜甫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似乎秋天的色彩总是暗淡无光的。
可是,到了唐人刘禹锡,一首《秋词》横空出世,终于给秋日的天空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秋天也终于不再只有黑白两色了。而刘禹锡的这首《秋词》也成为一首难以跨越的经典,照耀千古。然而,到了近代,伟人的一首“秋词”却更加精彩,令人惊艳。
这首词就是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豪迈乐观,是现代人写“秋天”最好的一首词,意境之美远超唐人刘禹锡,令人深受鼓舞,值得一读再读。让我们走近它: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秋,毛主席因为身体原因在福建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当时,由于受到质疑和排挤,毛主席不得以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梦想与现实也随之发生位移。不久,重阳佳节来临,他所住的院子里,几丛菊花开得分外灿烂。这让正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毛主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此词。
在古典诗词中,但凡以“重阳佳节”为题材的作品,更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这些作品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忧民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可是,毛主席的这首词却一脱“悲秋”窠臼,壮阔绚丽、昂扬振奋,充满了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鼓舞人心。
词作开篇“人生易老天难老”,气势恢宏,极富哲理。人生短促,宇宙永恒,真是令人万般无奈。诗人将宇宙自然人格化,情理并茂地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令人震撼之余又颇感无奈。
而后的“岁岁重阳”承上启下,既是对“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指出了时令,点明了主题,同时还引出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重阳”,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一层不变,但“今又重阳”,今年的重阳节却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人紧接着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别有风光。
从古至今,重阳节与菊花总是有着难以解开的缘分。诗人身逢乱世,又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对菊花便有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在诗人心中,菊花向征和平安稳团圆,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隐士高人的闲情,也不是羁旅客子的寄怀,而是诗人不屈不挠意志的体现。
这一句情景交融,生机盎然,显示了作者身为诗人兼无产阶级革命主义战士的豪迈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因为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所有他们的青春便永远不老。他们只争朝夕,为人民而战,奋斗不止,从不为衰老而悲叹。
下片承“重阳”一句,写诗人登高望远,词的意境更加开阔深远。“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个“劲”字,极有力量,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的凌厉锋芒,充满刚健劲道的艺术美。西风劲烈、秋气肃杀,与春景自然不同。但诗人心中却没有因此而感到伤感,反而振奋昂扬。
这是由诗人的感情和精神气质决定的。毛主席一生历经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不放弃战斗。所以,在词作最后,他说“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天虽不似春天般明媚灿烂、繁花似锦,但却独具韵味。你看,天朗气清,江水碧绿,寥廓万里。
很多时候,我们都倾向于把毛主席当成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战斗者来看待。但读了他的诗词作品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在这位伟大革命者的心中,深藏着一个文人的情怀。事实上,就连“文武双全”一词都不能概括毛主席的独特魅力。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