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世界信念”的论证。其实这种“世界信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论证其存在,路数看起来可能不同,但都可以证明其存在。
其一,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信念”其实就是“视角与世界”的最基本关系,基本内容就是“两者不同且两者稳维持稳定”,不然这两个概念就无法作为两个概念存在。因此“视角”下的“世界”第一个属性就是与自己不同且可认识。
其实在特定范围内,想象一个不存在“世界信念”的视角也并非不可能。如一个不懂交通规则的人忽然到了一个交通规则极为复杂的地方,他可能会发现当地车的运行“根本没有规律”,因为他的视角下短时间内看不到规律。从而产生一种无力感。当然,这种无力感不可能无限放大。
其二,生物学角度。有些论证试图通过概念的辨析来完成。但是,有些问题诉诸概念分析,或许并不那么好懂。我们可以直接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我们毕竟是人,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而成,一个生物种群之所以能存在,肯定具有自己能够奏效的认知方式,不然可能根本都不能构成生命。因此人的认知里有些最基本的,确定的内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而所谓的“怀疑一切”的设想,就有些理想化了,人类毕竟是生物,而不是一段逻辑程序。
其三,诉诸应用,归谬法。这也是作者采用的策略。如果我们没有“最基本”的认知,那根本就无法以特定的方式接收任何信息,就会永远处于一种混沌封闭的状态中。而我们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孤独症患者,都还是具有最基本的“世界信念”的。这种“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觉察”的状态,没有人见过,如果存在,也无法形成任何观念,包括“怀疑”观念。
作者使用的“世界”与“自我”的分析,具有明显的辩证法特征。类似的方法似乎喜欢沉溺于一种阴阳运动,永无停息的美感之中。但却善流不善断,美感有余却魄力不足。
世界与自我的辩证关系,在作者描述中,类似于“终极集合是否包含自身”一样,是一个嵌套难题。而自然生活中,我们确实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客观的,或许,最亲近人的世界,也是自己世界的一部分。作者提到,亲友过世带来的悲痛,也是一种“世界消失”的悲痛。
总结为,自然态度,面对的是世界万物,其中世界、自我与“相信的信念”是最基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