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禅的故事很有趣,是关于放下执念的。
一天,一个苦者去禅师那里问禅。说,禅师啊,我一直放不下一些人和一些事。禅师不语,开始为他倒热茶。一直倒一直倒,眼看就要溢出来了,禅师依然没有要停的意思。苦者急了,说禅师您别倒了,水都要溢出来了。禅师不理他,继续倒。那人终于忍不住烫,快速把杯子放下。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这位苦者一样,不愿意放下心中的执念。我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考不上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否则就会变成人们眼中的剩女;我一定要找个1米8的男朋友,为后代的身高做好保障;我一定要各方面都优秀,如果在哪方面失败了,我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
抱着一种观念不放,就是执念的主要表现。
01
执念,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简单讲,执念就是那些偏执的念头或想法。
执念为人生设限,在人的内心垒起思维的墙,让人看不到其他可能性。
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对学习这件事,就有不少错误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数学方面没有天赋,是个数学学渣,就干脆放弃了对数学的钻研,数学果然成绩不好。
后来辅导孩子数学,跟着她一起学,发现自己也不是全然没有数学细胞,慢慢琢磨后都能做出来。可见,学不好数学只是我的一种执念而已,这种观念限制了我在数学上可能的进步。
在职读书时,发现自己依然有一些执念。比如无论如何都不能熬夜学习,会损害健康。看不了纯英文资料、周末学习效率会不高,地铁上太嘈杂不适合读书等等,后来发现这些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执念,只要你想做,这些都能够克服。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不到的事情,都是自我设限,是自我逃避的理由。
02
有执念的人常常心生烦恼。尤其是在生活中有关人际关系的执念。
人常在关系中受苦,关系是很多痛苦的源头。
以前,我对待所有朋友都一样真诚,和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我的喜和乐。当我遭遇一个我自认为不错的朋友的背叛后,感到万分震惊。很久都缓不过来。我执拗地认为,付出真心必然会收获真心。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在友谊中的执念。
职场中,我一直以为可以把领导和同事当做朋友一样,坦诚以待,探讨工作中的不足,在团队中取长补短,为了改进共同的工作目标一起努力。后来发现这是我的一厢情愿,这是我在职场中的执念。
我曾一度以为浪漫的爱是婚姻中是必须的,所以一旦感受到爱的浓度不够就对婚姻很失望,对另一半十分不满,对照理想中的爱情,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简直难以忍受。这是我在婚姻中的执念。
亲子关系中,我觉得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焦虑她的未来,每天都如履薄冰,感觉教育的压力很大。对父母,我觉得必须让他们满意和开心,他们孤独寂寞,不能时时陪着他们,我心生愧疚,感到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孝道。
总之,我困在自己设想的种种执念里,常常觉得困惑和烦恼。
03
执念从何而来?
佛教中有我执的概念,认为执念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观察那些小孩子就会发现,小小的人儿就已经有很多执念。一个小孩执着于要完整的饼干,结果饼干掉在地上摔碎了,因此大哭不止。认识的一个4岁小姑娘,平时妈妈把她收拾得很干净,导致衣服上一有点褶皱脏点她就无法接受,即使在外面也要立马换掉,特别执拗。
我有个朋友,她女儿珠珠在小学时有段时间因为友谊的问题愁眉不展。珠珠宿舍的两个同学都是她的好朋友,但是有一阵那两人关系更好,每次都会把她晾在一边。她回家跟她妈妈哭诉,妈妈想让她不要那么难过,就劝她说,你可以和其他人试着交朋友啊,或者你主动一点,参与到她们的活动中。可是这一劝孩子哭得更凶了,我做不到,我就要和她们做朋友,但她们玩得时候我根本参与不进去。瞧这执念啊!
人在小时候都是自我中心的,以为世界就该围着我转。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不如我的意,就是世界不对。
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自己的经历、伤痛和别人告诉你的或真或假的信息都会变成人执念的来源。
有个朋友她因为长智齿的时候牙齿没处理好,后来做了手术装了一幅假牙,所以对牙齿看重到了过分的程度。另一个朋友去某个地方时遇到了绕路的司机就说这个地方的司机没好人等等。所以执念也和人有限的经历、狭隘的认知和自身适应的灵活度不够有关。
04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放下执念的过程,就如同开篇中的苦者,感觉到痛了,就会放下执念。只有破除执念,人才能成长。
孔子曾有对执念经典论述,他说人应“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 “毋固”说得就是破除执念,意思是“不拘泥固执”。“毋固”和另外三个“毋”其实关系很大,“毋意”指不要凭空猜测,“毋必”指不要主观武断,“毋我”指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谦虚。
要做到不拘泥不固执,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多经历。人经历的少就会有一些妄念,就会凭空猜测。一般见多识广的人会更有判断力,能看到世界的各种可能性。
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去餐厅打饭,对阿姨说,我要这个长山药,阿姨抬头不屑地说,“什么长山药,这就是山药!”我被无辜抢白了一顿。其实,在北方,我们称土豆为山药,那种类似铁棍山药的叫长山药。可阿姨不认可其他可能性,故表现出鄙夷的态度。鄙夷别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有某种执念。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讲到放下对自己的执念,需要做到 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我以为,要想破除执念,需认识三种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不管是哪种关系,主要的关键词就是接纳。
接纳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有很多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我们只需享受其中美好的部分,理解自己不喜欢的部分,接受它的存在。
接纳、尊重他人和我的不同、和我们有冲突的需求,信任他们可以为自己负责,他人有不同于我的观点,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权利。
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在有些事情上的无能为力,明白自己有无法克服的缺陷,不可能事事都都如愿和完美。明白有时候即使我们很努力,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
人到中年,发现自己一路走来,放下了内心的很多执念。原来看不惯的人,不能容忍的事,现在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对自己也不像以前那么苛刻,做事也不一定非要怎样怎样,变得佛了很多。
对待朋友,彼此看缘份的深浅,根据关系的亲疏,可以和他人结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朋友关系,享受各种类型的友谊。
夫妻之间,爱甚至都不是必须的,爱的形式也不必须是浪漫的,也可以是平淡的。允许别人以自己的方式做ta自己。能接受夫妻就是一个责任互助小组,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对待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她,其他的成长就交给她自己。对待父母,尽孝心,但不把所有他们的不开心当成自己该负的责任,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引导他们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放下执念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某些事情的执着。它们本质上不同,前者是坚持错误的事物,不能超脱。后者是坚持正确的事物,一往无前。
愿你我都能放下执念,不忘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