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情网是爱吗?
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过的路》中对“坠入情网”是否是“爱”做了详细分析。
(一)什么是“爱”?
很长时间,我们认为“爱情”本身就是两性之间的心灵火花。这种火花,是没有道理的,是不讲任何条件的。爱情,就是两人情欲的最高结合。
斯科特不是这样思考“爱”的。他认为,衡量是否是“爱”,可以参照以下五点:
第一、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识与潜意识的目标时候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爱。所谓意识和潜意识是个人表面心理和心理深层的反映。表面心理,往往追求世俗的事物,而内心深层却追求的不是这样。
第二、爱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爱,在帮助别人心智成熟过程中,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心智成熟。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父母缺少自律,心灵不能成长,也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律。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爱要付出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与欲望相区别,欲望往往超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理性的真实。相反,爱,是一种基于能力基础上的行为。
(二)“爱”=坠入情网?
到了问题的关键。不好意思,爱和坠入情网是两回事。逆天吧。估计要遭到很多青年人的口水。但是,没有办法,爱,真的不是坠入情网。
那么“坠入情网”是什么?第一、坠入情网是和性有关的欲望;第二、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
斯科特用“婴儿的成长过程”做了进一步解释。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往往认为整个世界都属于自己。这是因为他无法分辨出:世界和他是怎样的关系。他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整个世界。自我界限不清,导致婴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长大,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和母亲的关系。当他肚子饿了的时候,母亲会喂它,当他想玩耍时,母亲会陪她。但是,往往母亲不在的时候,他的欲望不能够满足。于是,他开始知道自己是自己,母亲是母亲。他需要和母亲在一起时,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如果失去母亲,或者母亲有性格缺陷,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就会出现干扰。
随着进一步长大,孩子开始认识到,他的愿望只是她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差别。一岁以后,他知道自己拥有小腿、胳膊、身体。而周围世界有围墙、桌子、凳子等。这时他明白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界限”。
尽管如此,孩子仍然会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母亲或者父亲。他要什么,都希望家长满足他。特别是在一个溺爱环境中,孩子往往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甚至认为自己就是“超人”。
但是,随着进入社会,孩子终于明白,他必须和这个世界产生融合。但是,他内心却不能忘却过去“霸王”欲望的满足。于是产生孤独感。他们渴望突破界限,但却无时无刻不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
坠入情网,其实就是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的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