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事真的有对错之分吗?孩子真的有听话不听话之分吗?在我看来都没有,甚至在我看来青春期的叛逆本身就可以不存在,只是孩子有的行为我们不能接受,所以说孩子不听话,比如不写作业。孩子早起晚了要迟到,我们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孩子题做错了,我们说孩子不聪明。那么事实是什么呢?
1,谁在问题区,也可以理解为谁受到影响了。谁有情绪了。如果孩子因为作业的事心情不好,这个时候孩子在问题区。作为家长我们要去倾听,分清楚作业,情绪现在是孩子的问题,相信孩子会自己解决问题。举个例子:你看起来不是很高兴?孩子会有相应的回答。如果我们也因为孩子的作业有情绪了,你也进入了问题区。就会出现争执,两个人都很生气。谁也感受不到爱。亲子关系也会很不好。长期以往,你反而会发现孩子什么也不跟你说了。青春期会跟你唱反调。我相信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我们倾听就是发现孩子的需求,理解她的感受,孩子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的解决方法。
提建议这种事,或者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件事,我真心不建议,大家想一想,你回家了心情不好,说了今天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家里的那位说你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给你出主意,你什么心情。孩子也是,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的解决方法,在孩子提出来的时候不打断,不评价。拿本子记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方法很多,甚至有的好过你的方法。对孩子好的方法给予肯定,让孩子获得价值感,以后也会努力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总给孩子解决问题,除了依赖你,孩子会感受到不被尊重。觉得你看不起我。
如果孩子的需求和你的需求冲突了,我给出第三法的方法。
1界定双方的需求,把双方的需求写在纸上
2头脑风暴各种解决方法,一起提出各种可能性
3评估解决方法
4选择解决方法
5执行解决方法
6后续评估
如果我们在问题区,该怎么表达呢?比如,其实有的事情孩子是没有感觉的,我们却焦虑的要命。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一个孩子,我就不说谁了[破涕为笑]上课不听,我那个担心啊!下课了,我找他,我说:我看见你上课没有打开课本,我担心你这样会影响成绩。人家说了句,老师我会了。[偷笑]有些事孩子是无感的,我们却紧张的要命。如果我们处在问题区:事实+感受+影响。表达出来,你会看见真相,也不会伤到他人。以上讲了孩子在问题区—倾听
我们在问题区:事实+感受+影响(如果需要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邀请对方合作,帮助)
如果双方都在问题区(第三法)
最后一个就是无问题区,也就是想平时我在课上在家里一般情况家人相处,谁也没有在问题区,这是我最喜欢的场景。那就多表达感谢。比如有你真好,天天给家里带来欢笑,我回家后看见你收拾好的干净的房间。突然心情好好。
那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就能接受孩子的行为,有的时候就不能呢?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对他人行为是否接纳有三个要素——自我的状态、环境、他人。相同的行为,因为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接纳度。比如说我今天状态非常好,那么孩子要我陪他玩,我可以陪他;如果我今天疲惫不堪,就无法陪孩子玩耍。如果在家里吃饭,孩子大声说话,我们可以接纳;如果孩子在餐厅吃饭大声说话,我们可能就无法接纳了。他人是指对象的不同,两岁的孩子要父母陪着睡觉,一般来说父母是接纳的;如果九岁的孩子要父母陪着睡觉,一般来说父母是无法接纳的。
在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做调整,如果你累了,那暂时歇一歇。环境也可以调整一下。
我曾看到一个漫画家分享她家的环境调整。她不想让老公、孩子总看电视,但她发现,整个家居的环境设计非常方便看电视,人在沙发上坐下来,自然而然就想打开电视。于是她对客厅重新做了布置,把电视挪到一边,在最显眼的地方摆个小书柜,书柜旁边还有很舒服的沙发,结果大家往沙发上一坐,随手就拿起书来看,不再开电视了。
回到开头,好多事真的有对错之分吗?孩子真的有听话不听话之分吗?在我看来都没有,甚至在我看来青春期的叛逆本身就可以不存在,只是孩子有的行为我们不能接受,所以说孩子不听话,比如不写作业。孩子早起晚了要迟到,我们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孩子题做错了,我们说孩子不聪明。那么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每个孩子问题背后都有需求,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表面,他在哭,他在闹。没有发现他的需求。对于像什么没有时间观念,聪明的,拖拉的这种词包括一些形容词不要用了,换成事实,不要说总是,经常,我看到你今天起晚了,我看到你有一道题没有做,你有办法解决它吗?需要帮助的话我都在,同时妈妈相信你会想到办法的。
孩子不小,我们要把他们当成大人来看,我们要换位思考。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我们的孩子,孩子也会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你。尊重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