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学:效法。习:践行。悦:喜悦。愠:怨恨。君子:有两种解释,一指有德者,一指上位者,这里是指的有德者。
翻译:孔子说:“效法并且时常践行,这难道不是很喜悦的事吗?有共同志向的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的志向,但我并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解释:学而第一是《论语》中的第一篇,大家如果仔细去观察的话,就能够发现,论语的二十篇文章,它的每一个篇名,都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像学而第一,它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第一篇就叫做学而第一。
虽然说这个篇名看起来取得比较简单,但是它的内容却不是乱放的,不管是什么书,能放在开头的都必定不简单,《论语》也是如此。学而第一,第一我们都知道指的是第一篇的意思,那么重点就必然是放在了‘学’这个字,那什么是学呢?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听老师讲课,看一些文章,学一些特长……这些是学,当然,这确实是学,只是不够完整,那什么是真正并且完整的学呢?苏轼曾经写过一句诗,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学,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还是感觉比较模糊,要再细致一点的话,其实也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广泛的学习,提问问题,谨慎的思考,和别人交流切磋,最后在生活当中力行出来,这便是学!
那我们回到原文,孔子在这里说了三句话,并且都是问句,这自然不是孔子不懂在问学生,而是通过这种反问方式告诉我们,这三件事,都是极好的,那哪里好呢?
第一句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效法并且时常践行,这难道不是很喜悦的事吗?这里的学,是效法的意思,那效法谁呢?孔子之前的圣人!在儒家里,其实是有不同的境界的,君子,贤人,仁者,圣人,而圣人就是儒家里最高的境界,可以说儒家学生一生的目标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成为圣人,或是仁者。既然如此,那问题就来了,你说你想成为圣人,那怎样做才能够成为圣人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学了还不够,还需要你把你学的能够在生活当中运用出来,那才算是初步达成了目标,所以你现在就知道,为什么要把学放在首篇了。
那再来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里的朋友,不是单纯指的你生活当中的朋友,像是发小啊,同学啊之类的,这个朋友呢,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和你拥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的人,所以这里说的有朋友从远方来,并不是指的你和你的朋友好久没见了,在某一天,他从外地回来了,然后你很高兴,不是这样的。其实这里说的就好像是孔子的学生一样,不远千里汇聚到一起,为的就是能够学习圣人的大道;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国家的君主德行传遍千里,所以有各路的贤才来投奔这个君主。
最后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的志向,但我并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想要了解这句话,我们要先大概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君子,孔子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内在和外在相互配合,才算是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有能力,有才华,内在有德行,才能算是君子。而这里说的其实也是君子的一个标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的志向都可能会被别人所误解,或者是不认可,举个例子,像孔子,明明有能力,有德行,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志向不能够被各国君主所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你是如何想的,所以就会产生误解。那很多人在和别人谈到自己志向的时候,如果被别人所不认可,很有可能会和这个人对骂起来,甚至是动手,那如果说真的能够做到没有怨恨,那真的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
还在为只能看文字而苦恼吗,打开喜马拉雅,搜:小王讲国学,立刻解决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