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泉井
竹叶泉井,位于和县云嵋古墩下(今和县二中校园内)。
云嵋古墩为历阳八景之一,墩坡古有炎帝庙,俗名火神庙。庙有殿宇三进,院内植有银杏树两株,今火神庙失存,而古银杏树依旧相对而立,枝繁叶茂。
明正德元年(1506年),和州士绅筹资在云嵋古墩东侧兴建云嵋书院,由知州王卺督建而成。书院中有一口古井,名竹叶泉,井水清澄。
据传:将井水贮入瓷砂瓮内,用松枝煨煮滚沸,再以上等茶叶沏上一碗,片刻后,将泡沏之茶水掬少许滴于竹纸上,须臾即显竹叶形状,竹叶泉井由此而得名。
此种奇观,曾招引名流士子前往品赏、游览,盛极一时。
书院中心又以太湖石垒起假山,嶙峋奇特,环以花木点缀,颇有情趣。春日则桃李争妍,辛夷吐蕊,鸟语花香,风光明媚;炎夏之交,幽兰绽馨,芍药、茉莉竟艳,浓荫郁郁,清凉舒畅;三秋佳日,丹桂飘香,篱菊怒放,芙蓉海棠竟相辉映,景色宜人;隆隆冬日,雪花纷飞,寒梅斗艳,水仙凌波,丁香、绿萼生机盎然。因此,一年四季品泉之客,络绎不绝。尤以春秋二季,春花秋月之夜,约上二三知己,品赏泉茗,更感泉水甘冽,青香扑鼻,沁人心脾,助人雅兴,抒发诗情。
当代草圣林散之曾多次登临云嵋古墩,游观云嵋书院,饮用竹叶泉水,并为住云嵋书院内的好友、曾任和县佛协秘书的陈却斯赋诗两首。
其一,《访云嵋主人却斯呈》:
卜居清净地,慰子暮年哀。
金凤笺何处,冰壶社独开。
樱花春落后,竹笋嫩生才。
城市真无几,敲门我又来。
其二,《与却斯坐云嵋山馆》:
寂寂云嵋院,阴阴寒食天。
呕诗微雨后,作画破窗前。
出谷怜新鸟,在山忆故泉。
捐狂两不失,相对已忘年。
卫 井
位于和县城历阳东路的卫井,井水长年不减且清甜可口。原来这是口泉水井,其泉源于平原地区,出露在冲积扇的外缘,属自流水泉。
这口泉井开凿的年代很古远,现今无从查考。但为什么叫卫井呢?这就追朔到明朝了。明代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创立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最高军事机关叫五军都督府,统辖若干都司,都司以下设立各州县卫所。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认为,历代之弊,重兵皆聚京师。朱元璋于是把驻守京师(今南京)的重兵,分散到外围州县驻扎。当时在和州设立了卫署(旧址在今县政府东侧泉井边),任命蔡本为和州指挥使。
蔡本到任后,在卫署旁这口泉井周围加了石栏,并疏浚下水道,使井水保持清洁,驻卫署的官兵也常为之打扫卫生,故周边群众都把这口井叫做卫井。后来卫井便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
和州卫署当时下辖水军左卫、水军右卫、留守右卫、广洋卫、骁骑右卫、镇南前卫、虎贲右卫、鹰扬卫、沈阳右卫等9卫官兵,计约兵员近5万人,分别在7个乡(政理乡、怀德乡、凤鸾乡、东梁乡、关翔鸾乡、遵教乡、移风乡)农村屯田,官兵不仅种水稻,也生产棉花,其中以鹰扬卫在乌江一带所产的棉花色泽洁白,纤维细长,深受欢迎,故和州乌江“卫花”名传天下,有“湖州丝棉被天下,温暖不如乌江花”之誉。可见和州的卫井、卫花都名出明初设立的和州卫署。
卫井今日水依旧,周边的居民仍习惯饮用此井水,觉得卫井水质远比自来水好,清爽甘美,富有神韵。
(选自《巢湖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