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到《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计”时,说:“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
以三国为例,魏蜀吴国力兵力如下:
司马懿的魏国500多万人口,60万兵力;
吴国是200多万人口,20万兵力;
诸葛亮的蜀汉只有不到100万人口,不到10万的兵力。
华杉的结论是:诸葛亮每次都先发动战争,以10万兵去打60万的大国,还要穿越秦岭蜀道的崇山峻岭,怎么打得过去?计算一下都是知道要失败的。司马懿不用打,耗着就够了。
一个学员回复说:
对于诸葛亮来说, 他受刘备托孤, 不能明目张胆独占资源,同时他最擅长玩转沙场上的博弈,那么, 通过战争来间接地掌控国力资源也就顺理成章了。且公元223年刘备曹操都去世后, 诸葛亮就开始七擒孟获, 七出祁山,某种背景上, 司马懿和他达成默契, 他们俩都各自有少主,都懒得伺候,都喜欢掌握实权手握重兵,都怕被传功高盖主,于是在沙场上来回踢球️……并请华杉老师帮着分析一下,我这种角度是否有可能?
华杉回复说:“学习是为了学以润身,学到自己身上,代入自己,想自己的事。哪有功夫去替他们操心假设?如果不代入自己,就着案例去天马行空,那“学习”不仅无用,反而有害了”。
学员的思路很独特,华杉老师的回复更经典。立即觉得醍醐灌顶。
其实,其他人也有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是为了政治正确,是不得已”。
只是,我辈是历史研究专家么?我们真的关注诸葛亮是否能赢么?
其实,我们更关注自己。
华杉老师在此举例,无非是通过对力量的计算,说明,计算的结果,其实是个必输的游戏。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必须这么做,不是华杉关注的点。
其实,就目前来说,也不是我们关注的点。
那么,结合自身,我们就是要功利的学习,学习一切目前能够最大提升自己的事情。不是《红楼梦》不好看,也不是不喜欢,只是,现在,与对经济和金融知识对我的效用来说,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书籍的阅读上,放在这些知识的首先获取上。天下之大,好东西之多,哪里是我能学完和穷尽的?那么,先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更精更专,然后再博,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所以各位老师留的作业,也是要求结合自己去谈,可还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别人的事,在关注别人事情的进展,仍然是个看客心态。
所以读书笔记,更是说写自己学到的点,自己可以转述的点,自己可以使用的点,自己有所改变的点,这才是,学习之道,读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