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故人路过我的老东家,拍了一张门口的照片发给我。惊觉已离开那个熟悉的院子八年。用现在的词,老东家叫体制内,离开过后的几家单位都叫做体制外。今年正好是内外工作各八年的节点。略微总结纪念一下吧。
看到那个永远忘不了的门牌号,难免涌上来一阵怀念之情。最怀念的就是领导和同事间的战斗情谊。很幸运,我的领导是个很讲义气的北京人,不是光想着自己吃肉,也让大家跟着喝汤。既能想办法给大家谋点福利,也能带动团队取得业绩,形成了良性循环。庭里也自发的形成了团结友爱的氛围,是当时全院最被羡慕的庭室。谁案子缺人组庭,谁外出调查要陪同,谁有案子不会办要讨论,甚至谁家里有事(比如孩子上学,租房买房,亲属就医之类)大家都毫不计较的互相帮忙,真的有种大家庭的感觉。
离开了体制,就再也找不到这种归属感。因为体制内很多人在一个单位,一干就一辈子,长期交往自然形成了熟悉与信任。而体制外,大家都是埋头干自己份内的工作,没人愿意无偿的帮助别人,很多人没多长时间就走了,对人员的变动司空见惯,所以没有人会在婚礼请同事出席,一包喜糖打发已经算是很懂礼节了,在职时很少有什么私交,离职后微信互删也是常见操作。然而,据说现在的老东家,我们当年的团队氛围也不复存在了。同事互掐的八卦层出不穷,同办公室的同事都怕打探案情,互相提防,单位的各种团建活动也大幅度减少,最关键的是,那样为下属着想的领导,少之又少。
体制内的好处还有很多,其中不少是到了体制外才感受到的。比如尽管体制内收入不高,但那时候却非常敢花,比如办了一万块理发卡这种蠢事就是那时候干的,办卡大半年后理发店就不在了,还有六七千都打了水漂。有一阵海外代购很流行,时常让同学代购些流行奢侈品,有几样还在衣柜里吃灰。现在想来,就是因为没有失业的危机感吧,知道就算钱都花完了,忍一个月就又会有的花。如今单纯看收入,比那时候高的多,但是很少那样冲动消费了,奢侈品也基本不买,储蓄的意愿比那时候强烈的多。毕竟要为随时到来的失业做准备。
当年提离职的时候,领导进行了百般挽留。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体制内的社会地位是体制外赚多少钱都无法替代的。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体会到什么叫社会地位,觉得一个小小fg,也不是领导,能有什么社会地位。而如今,才发现一丁点的小事都有权力的空间。以前是从来不会为工作上的事儿去求人,现在不得不去做一些打怵的事儿,往往还是无果而终。以前同学朋友聚餐,很少张罗,也很少付钱。现在主动找我的聚会越来越少,经常要自己组织,自己买单。以前在刚认识的朋友面前说起自己的工作单位,经常收获赞叹和羡慕的眼光,至少不用怕别人不知道,不用解释和介绍单位是干啥的。现在发现告诉别人工作单位,别人都记不住,也不以为然,所以也经常懒得说出来单位名称了,省得去介绍解释,而且自己心里知道这个单位干不了几年。
看完上面的感慨,是不是会怀疑我后悔当初离开?很多原同事都说,从老东家辞职就像和初恋分手,确实,对老东家一直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感觉,但谈不上后悔。最不后悔的一点就是,我离开体制后,睡眠明显改善,以前经常半夜惊醒,担心案子出了纰漏。体制外的工作就没那么大的责任和压力了,时常一觉到天亮。其次,就是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度提升,尤其yq期间,看到原同事们去社区值班,去小区门口量体温,女同事赶上下雪天,脚都冻肿了,我真的有一丝庆幸。最后一点,就是青壮年时期收入有所提升吧,能适当提升家人生活质量。虽然体制内老了退休工资高,但老了能多少消费的需求呢?很多东西不能吃了,穿啥也不好看了,哪里也不愿意去了。体制外的锻炼好身体,退休工资也够花的。
总体而言,体制内和体制外,各有各的好,每个人选择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