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蚌,西郊,301!这是拉萨的中巴车售票员报站拉客的声音。2007年的拉萨,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声音。
哲蚌,西郊,301!
这是拉萨的中巴车售票员报站拉客的声音。
2007年的拉萨,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声音。中巴车随叫随停,不管远近一律收费两块,远的可以跑到拉萨周边的县城或乡镇,比如堆龙德庆县或乃琼乡。
在拉萨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坐的最多的是301路中巴车。它往返于拉萨市区的青年路和西郊的堆龙德庆县。从市区出发的时候报:哲蚌,西郊,301。从西郊回程的时候报:拉萨,青年路,301。
关于青年路,我一直很好奇,因为我在地图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条叫“青年路”的路。为此,我结合自己查到的一些资料,又咨询了几位长期在拉萨生活的藏族朋友,才大致弄明白“青年路”的来龙去脉。不过,在讲清楚“青年路”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另一条路——朵森格路。
从大昭寺广场下台阶后,继续向前(西)走200多米,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它南起江苏路,北到林廓北路,中间与宇拓路和北京东路交叉,这条路就是朵森格路。朵森格路又分成三段,其中:江苏路到宇拓路是南段,宇拓路到北京东路是中段,北京东路到林廓北路是北段。
如果通过这样的描述,你还是不知道朵森格路在哪里,那我就再说几个朵森格路上的地标:西藏群艺馆、拉萨电影城、娜玛瑟德餐厅、拉萨一小、神力时代广场。
朵森格路南段和中段以前是驻藏大臣衙门所在地。衙门的门口有一对石狮(石狮于2017年发掘出土,现存于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阵列馆),而“石狮”在藏语里的发音是“朵森格”,这就是朵森格路名字的由来。所以,老拉萨人所称的朵森格路主要是指朵森格路南段和中段,不包括北段。那么,朵森格路北段原来叫什么呢?
是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答案,就叫青年路!至于是什么时候改成朵森格北段的,我暂时还没有查到答案。不过,应该没多久。因为我们现在仍然能在朵森格北段找到很多“青年路”的痕迹,比如李宁(青年路店)、书亦烧仙草(青年路店)等等这些名字。不过,这只是狭义的青年路。
广义的青年路是指大昭寺前面的一大片区域,主要包括丹杰林路、北京东路、朵森格路(中段和北段)以及周边的一些街巷。这里商业繁华、楼馆林立,是拉萨市的核心区域,前些年还办过一段时间夜市。所以,对于拉萨的市民来说,这里是他们消费和休闲的主要去处。
而对于外地游的客来说,这里交通便利,食宿方便,是来往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必经之地。所以,拉萨早期几家著名的客栈、餐厅和酒吧几乎都位于这个区域。自然而然,这里也就成了游客的主要集散区。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萨青年路有点成都春熙路的感觉。
从公司出来后穿过马路,我便进入了拉萨晚报旁边的巷子。在里面纵横交错的穿梭一番,就到了八廓南街。虽然每隔几天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变换一次巷子里的路线,但却从来没有走错过出口。从八廓南街穿过大昭寺广场右拐,就到了遍布画廊和书吧的丹杰林路。著名的老光明茶馆就位于这条路上。沿着丹杰林路快走到北京东路时,我便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哲蚌,西郊,301。
然后,我就可以坐上301路中巴车,一路向西去西郊的一家水泥厂干活了。
这是我在拉萨最惬意的时光: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穿梭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里,看着窗外的人生百态和。直到现在,我仍会无比地怀念。
小石跟我讲过她在拉萨河边晒太阳;小叶跟我讲过她在大昭寺前面晒太阳;房东跟我讲过他在布达拉宫广场晒太阳。但我不羡慕他们,因为我可以坐在中巴车里晒着太阳穿越半个拉萨城。
车子开出不久,就到了布达拉宫。
左边是宽阔的布达拉宫广场,广场上有的人闲庭信步,有的人匍匐朝拜,有的人嬉戏玩耍,有的人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右边是巍峨的布达拉宫,在朝阳的沐浴下,明暗斑驳,棱角分明,外墙的边缘也如同镶着一层金边闪闪发亮,让人不禁地抬头仰望。
中巴车自东向西从中间缓缓地驶过,我坐在车里犹如穿过一条时光隧道。细细地品味起来,又似乎在参加一场特别的活动,有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
过了布达拉宫,马路的左边便是隔着北京中路与之遥相呼应的药王山。
药王山,原名“角布日”(或“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又名“招拉笔洞山”。17世纪末,第巴桑结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了医药院。之后,便逐渐被称为“药王山”。到现在,在山上居住或修行的喇嘛仍然多以研习藏医药为主。
药王山的后面有一面石壁,上面画满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佛像,这就是著名的万佛墙。在万佛墙的周围生活着很多以雕刻佛像、玛尼石和制作擦擦(佛像)为生的工匠,以及众多的朝圣者和流浪者。
一群匠人坐在一层一层的石头中间,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挥舞着手中的小锤子,践行着他们自己的信仰。如果你置身其中,可以听到源源不断、此起彼伏的“叮叮当当”声。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在很多纪录片中出现过。
而对于游客来说,药王山最出名的则是靠近北京中路的药王山观景台,这里被称为观赏和拍摄布达拉宫的最佳地点。从药王山观景台下来,走过斑马线到马路对面,在布达拉宫转经道的左边有一条路,沿着这条路走进去不远,便是游客们津津乐道的酸奶坊。
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又称“玛布日山”)和药王山原本由一道低矮的山梁相连,赤德祖赞为迎接金城公主在山梁上建造了三座白塔,称“巴戛噶林”(下文称“三塔”)。其中,中间的那座是“空心”的过街白塔。所以,在很多讲述旧西藏故事的纪录片或影视剧里,会有这样的场景:信众在道路两侧跪迎达赖喇嘛时,仪仗队从山梁中间的一座过街白塔中走出。
在旧西藏,有句古话——不过白塔,不算到过拉萨。也就是说:如果从西面进入拉萨,只有过了三塔,才算真正的进入拉萨。由此来看:大昭寺才是名副其实的拉萨的中心,布达拉宫只能算是拉萨的边缘,而著名的罗布林卡则只能算是拉萨西郊,连个“边”都摸不着。
上世纪50年代,为了交通便利,在拓宽道路时,山梁被推平,三塔被拆除。1995年,政府在修建布达拉宫广场的同时,对三塔进行了重建,也就是我现在看到的三塔。其中:一座位于红山靠北京中路的边缘,一座位于药王山观景台上,一座位于药王山和红山中间的北京中路上。
过了白塔继续向西,北京中路向西南方分出一条路——罗布林卡路。罗布林卡路和北京中路再往西200多米,与南北走向的林廓西路交叉之后,便形成了一块三角形的空地。这块空地被开发成了公园,并在中间塑造一座象征西藏精神的“牦牛”铜像,所以,叫做铜牛公园或铜牛广场。
说是公园,其实这里面积很小,并且除了铜像以外,没有任何特色可言。因此,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绿化带。然而,与周遭的拥挤喧嚣相比,这里却多了一份宁静。
如果你在旅游旺季来到拉萨旅行,逛遍了巍峨庄严的布达拉宫,看够了广场上的熙熙攘攘,也在观景台拍完了美景,很想休息一下,却苦于打不到出租车,暂时无法回到住处,那么不妨走上几步到铜牛公园小坐一会儿。当你不经意间抬起头时,或许还可以新的角度发现布达拉宫的另一种美。这种感觉颇有一种“闹中取静”的境界。
过了林廓西路的路口,就到了拉萨四大“林”之一的功德林。
众所周知,达赖喇嘛的世系更迭采用的是“转世灵童”制度。而转世灵童在年幼时期是无法处理政教大事的,那么就需要有人来代他处理这些事务。
四大林就是在这一时期轮流摄政的四大活佛的驻锡地,分别是:济咙活佛的驻锡地——功德林寺,第穆活佛的驻锡地——丹杰林寺,策墨林活佛的驻锡地——策墨林寺,热振活佛的驻锡地——喜德林寺。
补充一下:除功德林以外,其它三大“林”都在“青年路”一带。
继续往前走,很快就到了民族路的路口。从路口向南走几百米,左边是西藏图书馆和西藏博物馆,右边是著名的罗布林卡。
在藏语里,“罗布”和“林卡”分别是“宝贝”和“园林”的意思。顾名思义,罗布林卡是一个宝贝林立的地方,里面除了有相对西藏其它多数地区更加丰富的植物外,还有很多各地进贡和赠送的珍稀动物。因此,这里常被当作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尤其是对于年幼的转世灵童来说,与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相比,这里无疑更加“有趣”一些。
快到八一路口时,在右边可以看到一大片湿地,那就是被称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
人们常说:“拉鲁湿地是拉萨的一个天然大空调,调节着拉萨空气中的湿度,过滤着拉萨空气中的灰尘。”所以,它又被誉为“拉萨之肺”、“拉萨氧吧”或拉萨的“大氧吧”。我曾经在路边看到一个楼盘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与拉鲁湿地共呼吸”。那一刻,我有种莫名地心动,心想:如果我在拉萨买房子的话,一定选这个小区。
过了拉鲁湿地之后,在右前方根培乌孜山上,一座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的寺院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它就是哲蚌寺。每次经过这里时,我都会抬起头瞩目仰望。
西藏宗教和政治史上伟大的领袖——五世达赖,在主政前期就居住和生活在哲蚌寺,并在哲蚌寺的甘丹颇章(颇章,意为宫殿)办公,直到布达拉宫重修后才迁往布达拉宫。而在这之后,虽然历代达赖喇嘛都主要生活在布达拉宫,但哲蚌寺仍然是他们学习政教知识的重要寺院之一。
熟悉仓央嘉措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寻访者和保护者、当时西藏地方的当政者——第巴桑结嘉措在与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的斗争中失败被杀,仓央嘉措也(在拉藏汗奏请康熙皇帝同意后)随即被押往北京。然而,押解的队伍刚出拉萨,仓央嘉措就被僧人劫持到寺院内保护了起来。僧人与蒙古军队斗争了三天三夜之后,仓央嘉措选择了主动走出寺院,为西藏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更大的灾难。而这个寺院就是哲蚌寺。
由此可见,哲蚌寺对于达赖喇嘛系统,对于整个藏传佛教,乃至对于整个西藏及周边藏区,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宗教和政治意义!
在大学里,我如饥似渴地“啃”着图书馆里一本本关于西藏的书。通过这些书,我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雪顿节(也叫晒佛节、浴佛节)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会在哲蚌寺举行。然而,在当时,我却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雪顿节要选在哲蚌寺举行?这个困扰我多年的疑问在我第一次坐着301从这里经过时便迎刃而解。
哲蚌寺所处的根培乌孜山大致上呈半圆形,开口的方向朝东南方——上午阳光最充足的方向。除了宗教因素外,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也是哲蚌寺当仁不让地成为“晒佛”最佳地点的原因之一吧。
每年的雪顿节,整个哲蚌寺以及根培乌孜山都聚满信众和人群,那场面何其壮观!再加上夏季是拉萨的旅游旺季,整个拉萨城也会被淹没在“人山人海”里。
然而,我却等不到那一天了,因为不久后,我将会离开拉萨。
“还有没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元宵节的晚上,在大昭寺广场,小南问我。
“哲蚌寺!这次来拉萨,就算是布达拉宫不去,我也要去一次哲蚌寺!”我说。
然而,最后跟我一起去哲蚌寺的,却不是小南,是小石。
下期预告:
初遇拉萨(四)哲蚌寺半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