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长假,基本上对于各个新能源车主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煎熬,连加油站都能排长队的情况下,充电简直是一场噩梦,“排队三小时,充电一小时”几乎已经成了常态,“电动爹”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一、每逢假期的新能源危机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景区人山人海充电站车山车海”“花1000元插队充电”……即将过去的“十一”长假,充电桩排队、一桩难求等话题冲上热搜。在社交平台上,不乏“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高速上的充电桩又抢起来了”“排队排到了故障充电桩”等吐槽。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数据显示,9月29日至10月4日,全国高速公路网日均流量超过6100万辆。其中9月29日客车流量达到高峰,为6226万辆,创历史新高。出行车流中,新能源车辆增长明显。热门景区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充电设施数量达到692.8万台,同比增长74.1%,快充占比提升至42.4%;全国已有5955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充电设施,超过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0%。
尽管如此,国内充电桩数量尚未能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匹配。1-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4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6%,已超过去年全年充电电量。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前8个月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增量比为1:2.7,充电桩的建设仍落后于电车保有量增速。
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上,则是节假日充电排队和平时闲置利用率低共存,既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不少车主调侃,高速上“堵车不可怕,没电才尴尬”。
二、排队三小时充电一小时到底何解?
每逢假期,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排队三小时充电一小时的情景,令许多车主倍感压力,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难题呢?假期充电难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首先,每次遇到长假集中出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都会成为较大的难题。这本质上还是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充电桩基础设施的矛盾。虽然政府一直在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新能源汽车需要一定数量的充电桩,在能够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充电桩的建设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特定区域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又无法保证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充电桩数量的情况下,充电难题就容易出现。
其次,对于当前的高速公路市场来说,新能源充电桩一直都是苦乐不均的周期性状态。在平时,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数量相对较少,大多数充电桩都处于空置状态,只有少数用户需要充电,因此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但是,一到节假日或者大型活动期间,由于大量的新能源汽车集中出行,充电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充电桩供不应求,排队充电成为常态。这种周期性峰谷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户来说,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和能源浪费,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好的用户体验。
第三,要解决充电难题,可能解决思路需要两种:一种是类似于蔚来的换电站,用换电来替换充电,另一种则是加速快充建设,具体来说:
一是换电模式即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量耗尽时,直接更换一块已经充满电的电池,从而使新能源汽车继续行驶。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速度快,类似于加油站的加油过程,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电池的更换。此外,换电站还可以对更换下来的电池进行集中充电和管理,避免了充电桩不足的问题。然而,换电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电池标准不一、成本较高等。
二是加速快充体系的建设。相对于换电模式高成本,加速快充建设是一种更为现实和经济的解决方案。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一些支持快充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但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速快充建设的好处在于不需要更换电池,只需要在充电桩上加装快充设备即可。同时,快充设备的充电速度远远快于普通充电桩,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大量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不过,加速快充建设也需要考虑电网负荷等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第四,从长期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充电的问题需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来进行解决,但是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技术创新。例如,研发出更高效的充电技术,缩短充电时间;优化电池技术,提高电池续航能力;实现车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提高充电桩的使用效率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假期充电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