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回家的时候读完了《白夜行》,今天刚刚读完《恶意》。东野圭吾的小说真的很少令我失望。
《恶意》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的推荐语:《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老实说,推荐语第一句的确是对这两本书恰如其分,第二句却实在不敢苟同。在我看来,那是不完全正确。东野圭吾出版的书很多,而我读得不是特别多,数了数大概看过十本。有幸的是开学后不久我买了东野圭吾的《我的晃荡的青春》,并且拜读了他这本没有任何悬疑推理的大作。更加让我庆幸的是,我在读完《我的晃荡的青春》后才接触《恶意》的,这样似乎能更了解作者。机缘巧合才让事情有了某种意外的衔接。现在想结合《我的晃荡的青春》这本书来谈谈《恶意》。
我把青少年时期所有快乐的部分写成了《我的晃荡的青春》――东野圭吾
《我的晃荡的青春》描述了东野圭吾从小学到大学的这段晃荡岁月。虽然作者尽自己最大可能写下青少年时期所有快乐的部分,但其中并不乏那段时期的黑暗和迷茫。作者似乎并没有隐藏那段时期经历的黑暗,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将那些经历以文学的方式揭露学校红线之内的恶行。我很难百分之百肯定东野圭吾先生的小说都潜在地反映他自己的经历,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言为心声,《恶意》有着东野圭吾青少年时期那些经历的影子。
读完《我的晃荡的青春》,只是对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平实的陈述读起来真的极度枯燥无味,我甚至跳过了好几页不愿意阅读的部分。读完《恶意》,再联系一下自己的十几年的读书生涯,除了学前班被别人欺负过,这点我记得很清楚,剩下的时间虽然平平淡淡,倒也相安无事,能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期末老师的成绩单上在老师寄语的那一栏里写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团结同学了。而那些被别人欺负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过在我的记忆里支离破碎地存在着,这个世界,大多数时候给我的感觉还是来自别人的善意。好在我生活的圈子一直都简简单单。
东野圭吾先生的小说不令我失望的原因之一是他的每本书中的写作手法几乎没有重复过。《恶意》主要是以犯人野野口修和警察加贺恭一郎穿插式的手记贯穿始终的。聪明一点的读者能够在这本书的开头就猜到凶手是谁,却仍然愿意耐着性子看下去。因为知道了凶手并不代表你就知道了整个案子的来龙去脉。
《恶意》作为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周密,同时又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达到很多纯文学作品未能达到的深度。――止庵
看到野野口修承认自己杀害了日高邦彦的罪行,坦白自己和日高邦彦的妻子初美的相遇相恋,以及对自己的创作被日高邦彦抄袭的事情无可奈何又痛心疾首。我以为一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了,无非就是以野野口修接受法庭的裁判,世人还野野口修作家的誉名划上句号。我浅薄得还真是低估了东野圭吾的能力。
真相只有一个:野野口修伪造了所有证据。日高邦彦是他杀的,初美与自己的爱情也是谎编的,而野野口修才是抄袭日高邦彦的人,同时野野口修也面临命运无情的打击――癌症。通过加贺恭一郎的缜密分析,对这件案子的穷追不舍,终于从乱糟糟的关系中找出最初的那个线头。
野野口修的苦心经营,不过是出于对日高邦彦的强烈的妒忌,即使日高邦彦曾经是个非常好的少年,甚至是野野口修的恩人。野野口修在学校的时候被别人欺负地特别惨。可能,野野口修是不幸的,他生长在被别人欺负的黑暗之下,这对他人生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变形。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在日高邦彦面前,他产生了自卑感。加上日高邦彦率先一步于自己成为作家,他不得不陷进嫉妒的泥潭。
野野口修所经历的当做,东野圭吾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校园暴力事件,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不知道,有好的老师参与其中想要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或者是好心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学生,却可能用了错误的方式,相反加剧了事情的恶劣程度。有当年参与暴力事件的学生长大后为自己小时候的这种行为感到羞愧并能知错。当恶意的种子一旦种下,没有得到良好的灌溉,就会生根发芽结出恶果,就像野野口修,真正意义上他也是受害者,受伤的心智没有得到及时的抚慰,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最终走上不归路。
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小孩子都是纯洁的天使,只是后来沾染了世俗的污泥,不能出淤泥而不染,才让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