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从拖延到高效,过三倍速度人生(第二章摘要)
2022年12月14日--30日(14-26号病了拖延进度了)
加速,第二章 认知管理读书摘要
9 知识焦虑 什么值得学
当下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似乎也是知识焦虑的时代。要如何才能克服知识焦虑,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丰富充盈我们的知识体系呢?我们需要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收集、整理知识,有效地产出结果,解决问题。如果知识没有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解决问题,那么知识就没有发生效力。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弄清楚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对此有三条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
第一,区分知识和信息。
第二,区分知识与表演。
第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首先,如何区分知识和信息。
知识和信息并不是一回事。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是真实且有时效性的。知识是经头脑处理过的个性化、结构化的信息,并没有时效性。在进行知识管理时,我们要处理的对象正是这些知识,而不是我们大量囤积的信息。
不管是硬本领,还是软技巧,都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区分知识与表演。
在掌握真正的知识之前先学会了表演。但这种表演,对我们往往没有太大帮助。一定不要掉入表演家的知识陷阱。“惰性知识”一词,以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没什么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就像我们常看到的鸡汤文,就属于惰性知识的一种。避开惰性知识,我们要学些什么?答案是,核心知识。这一类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已经初成体系,有条有理,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理论体系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这就是自己的核心知识。无论听众提什么变化多端的问题,我都能从自己的知识框架里顺利提取答案。这便是核心知识和惰性知识的区别。
最后一条标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也并不一定成熟,那应该怎么办呢?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学会站在专业人士的肩膀上,利用他们的专业判断来帮助我们选择知识。在碎片化时代,原有的、自主搜索的学习方式太过低效。
这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这些知识能不能提升我们某项技能?
第二,它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
第三,它是否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
第四,它是否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筛选和知识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区出别知识与信息以及区别知识与表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方能在知识决定人生的时代。
10 知识获取 如何兼顾广度和深度
知识获取的四大原则,它们的关键词分别是:简化、速度、容量和深度。
首先,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就是跳过对自己可能没用的信息,单刀直入,找出自己需要的知识。
问问自己:我这次想要学习的是什么?这些知识到底在讲什么?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公式来概括这些知识?
在学习一本书之前,就应该先确立明确的目标:我这次想学的到底是什么?要学会排除、提炼和总结。在浏览的过程中,就应该在脑中迅速提炼总结出重要知识点。总结来看,简化原则需要我们始终紧盯自己的目标,找到围绕目标相关的信息,并用脑补的逻辑架构梳理它,比如思维导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速度原则。
速度原则,就是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或节奏。
从长远来看,如果想在本质上改善知识获取速度,那就需要增强我们的逻辑构建能力。因为逻辑构建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透过零散甚至毫无关联的点,找到其中更深层的联系。
第三点,容量原则。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人称为素养。素养平时不会体现,它的积累需要时间加以见证,也需要持续不断做精准的输入才行。
如果容量决定了一个人知识的广度,那么第四点——深度原则,则决定了知识的厚度。
问一下自己,上一次绞尽脑汁地独立分析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大脑有多久没有真正去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了?我们平时获取的知识是一手的,二手的,还是三手的呢?
我们完全可以在二手或者三手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接受一手学习,开启认知的新入口,再由浅入深快速打造出自己的硬本领。
11 知识分类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宫殿
比较常见的知识分类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地表述,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第二种是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他把知识分为七种:常识、经验性知识、神话传说、科学知识、哲学、艺术和宗教。这个分类比较详细,但是不好记忆。第三种分类方法。他们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这种分类法比较专业且晦涩,大多数人并不明白。
我们需要一种更系统、更纵向的知识分类方法,我把它称作知识宫殿。
什么是知识宫殿呢?它其实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纵向划分、搭建知识点来修炼人生硬本领的系统模型。构建一幢知识宫殿需要注意六大要素,它们分别是总量(规模)、结构、程序(流程)、关联(关系)、内外和动态(变化)。
知识宫殿在搭建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的一点是,先找到目标。然后以这个目标为导向,分析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硬本领。
搭建知识宫殿的第一个步骤叫作总量,也就是某一领域的总体知识规模,涵盖这个领域的所有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宫殿的第一层楼。
了解宫殿的结构。也是层级结构。
宫殿的结构,就相当于宫殿的楼层。那这楼层怎么来搭建呢?很简单,就是确定我们要修炼的硬本领,每个硬本领所需要的知识,就共同组成一个楼层。
宫殿建造的第三步,基本程序。
我们可以用单点突破法和刻意练习法,来帮助自己安排这些知识学习的基本程序。
第四步,知识关联。
由于泛学体系的存在,知识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第五步,知识的内外关系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层楼,写作本领是另一层楼。口语表达的楼层里包括咬字发音、词汇量、故事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房间;写作楼层则包含了词汇量、语义积累、逻辑思维、阅读能力等房间。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层楼,写作本领是另一层楼。口语表达的楼层里包括咬字发音、词汇量、故事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房间;写作楼层则包含了词汇在多层楼中共同出现过的房间,证明了这类知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回到第一层楼也就是“总量”里,好好地积累一下。量、语义积累、逻辑思维、阅读能力等房间。
在多层楼中共同出现过的房间,证明了这类知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回到第一层楼也就是“总量”里,好好地积累一下。
搭建知识宫殿的最后一步,动态(变化)。
通过分析,比起理论式的分类,知识宫殿这样的工具模型,是不是更方便我们提取知识呢?
首先要找好目标,确定知识总量;其次明确要修炼的硬本领,以硬本领为知识分类的依据,搭建宫殿结构;在搭建楼层时,要注意基本程序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最后要实时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宫殿。
12 知识使用 如何调取你的知识
众所周知,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出价值,运用知识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知识使用分为两个梯度:第一层是学以致用,将我们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第二层是知识变现,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你的摇钱树。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层,学以致用。
立德领导力,经常与全球500强的CEO等顶级成功人士交流学习,从他们的言行中获取经验。
两个小技巧:启动大脑和知识串联。
首先,启动大脑。
“启动大脑”这个词并不是我发明的,而是“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提出的。他结合眼球的运动与大脑的反应讲述了如何快速阅读。他结合眼球的运动与大脑的反应讲述了如何快速阅读。必须立刻将知识转化为可以实践的方法,也就是快速阅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当我们学会了知识使用的第一层,那么我们应该进入第二层,知识变现。
无论哪种知识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演讲和顾问的方式来使用知识,从而赚取相应的收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变现。
知识商业金字塔。它能完整地体现知识是如何变现的。
这个金字塔一共分为六层。
第一层中,知识工作者可能以雇员的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售卖给机构。
第二层是培训公司或者是中介公司,寻找并集合一群知识工作者,通过举办知识共享活动,来获得运营分成。
第三层是,知识大咖们售卖知识产品版权,有认证机构加持,通过版权和流量获得收益。就像马东和罗振宇,他们就是在用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变现。
第四层是一些传统出版机构或者像喜马拉雅、下班加油站这样的知识平台。通过搭建和开放知识平台,提供知识服务。
第五层是独立投资人,这些人虽然不一定生产知识,但是他们通过投资知识平台,来获得投资回报。
最后一层是这些投资人所在的公司,他们获取投资收益后,再输出知识,影响他人从而获得更大收益,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为什么知识工作者可以使用知识来变现呢?那是因为某一领域的知识工作者通过深厚的积累获得知识,这一过程本身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或其他成本。所以,他们通过使用这些知识,回收成本,同时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打开一个双赢的局面。
知识使用的两个层级:第一,学以致用,其中可以参考启动大脑和知识串联两个小技巧;第二,知识变现,在使用知识时将知识产品化。当今社会,知识就是生产力。
13 知识的人格属性 为什么要知识创新
在这个一切都需要创新的时代,除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我们的知识是否也要创新呢?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基于知识创新。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工具。我们才有可能品尝到品种更丰富、营销更有趣的奶茶,用上更流畅、更智能的新款手机。
知识创新有四个方法,分别是扩大知识量、借鉴经验、跨界思维和总结笔记。
首先,如何扩大知识量?
是发展了原有的知识点,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框架。这就是知识创新的原理。
因此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量,知识量涵盖的范围越广越好。
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
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那就是仅仅靠我们现有的能力,以及考虑到每个人不同的知识起点,很难统一而论如何提升一个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是有一个很基础也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先从借鉴别人的经验开始。
单点突破法,包括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再次计划这五个步骤。
指在一个点上持续而深入达成目标的过程,结合了做事前的计划、做事中的严谨、做事后的复盘以及总结归纳的逻辑训练方法,将人的思维模型构建出来。
经验借鉴之后,就是第三点,用跨界思维来创新。
我们可以利用精学体系和泛学体系进行跨界。泛学体现了知识的广度,进行多领域积累。而精学代表了知识的深度,能够扎实你的硬本领。把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能为自己打造核心竞争力。
最后,帮助我们创新的工具,也就是总结笔记。
我们可能抓住了一个领域的灵感和新知时,一定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记忆。我推荐大家使用总结笔记,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从总结中创新。在总结笔记中,有一个反思环节,每天逼着自己想明白一个道理。
14 知识共享 学会的最高标准是会教
判断我们是否掌握了知识管理的标准,那就是建立知识的输出体系:学会的最高标准是会教。
我们为什么要知识共享呢?为什么要去教授他人呢?那是因为知识分享能给我们带来四点好处。
第一点是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第二点是获得自信,我把它又称为“知识的自我效能”,指的是我们对于能够为他人提供知识而产生的自信感。
第三点,知识分享还能有效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过一项研究成果,叫作“学习金字塔”。
在这个模型里,学习的方式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种,被动学习就是类似于听讲、阅读、演示这些方式,而主动学习包含了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
第四点,知识共享还能帮我们结交到高质量的朋友和建立个人品牌。
上完线下课都会布置作业,让我的学生必须把当天学到的知识,教给身边的10个朋友。
既然知识共享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从一个“会学的人”变成一个“会教的人呢”?
首先,选择你的共享内容。
其次,梳理你的共享途径。
首先,哪些知识真正值得我们分享?
做个计划,比如选择某个知识分享平台坚持分享自己的内容,或者找到一个行业社群,在里面共享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判断。
而且为了让我们的共享有不同层次的锻炼,我们需要根据共享对象的认知层次来制定不同的内容。
行业高手之间过招,那么彼此共享的肯定就是原理性的知识了。
明确分层次地共享优势知识之后,我们需要明确有哪些途径可以共享。
就现实来说,知识共享不分场合和形式,更是不分人群。
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简书、今日头条、知乎等,而且互联网的知识分享没有太多限制。
不过,对我而言,最好用的一个方法还是知识共享社群。通过社群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营造共同进步的氛围。
知识分享的意义在于,通过不断地知识交互,实现知识的最终价值。
15 观念管理 知识管理的终极命题
只有我们习得了知识,才能形成观念和立场。知识的不断升级,也会迭代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那观念是什么呢?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和客观认识的集合,
观念管理,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促进认知升级。读史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推演复盘的过程。
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而且很多人并不需要创业,那要怎样实现观念管理呢?对此,我总结出三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第一,纠正偏差。
第二,反思校正。
第三,参考模仿。
首先,纠正偏差。
观念是基于知识形成的,而且带有主观性。纠正对知识的错误定价偏差。为什么会有错误定价这样的观念偏差呢?那是因为很多人,只定价了知识的短期价值。反思我们的思考过程是否存在定价偏差。当我们发现自己武断地认为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的时候,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想?这会不会导致我形成错误的观念?只有意识到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变它。
其次,反思校正。
三层意思:
第一,要判断,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现有的观念?
第二,我们准备获取的是新知识吗?它们能更新我们原有的观念吗?
第三,有人追求真理,也会有人输出混淆视听的言论。那么,我们的观念是真实可信的吗?
总结来看,反思校正就是学会判断、反思、怀疑、推翻过时的或者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在接收知识前,不妨问一下自己反思校正的三个问题:它支持我现在的观念吗?它能改变我原有的观念吗?我的观念是正确的吗?
每日三省吾身,养成这样的习惯,就能帮助我们迭代观念。
最后,我们要学会参考模仿,也就是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和观念体系。
如何进行观念管理,有三个方法值得借鉴:纠正对知识错误定价的偏见,反思、怀疑和推翻过时的或错误的观点,以及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对待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出现,都需要我们能够先在观念上接受它,这样才会避免产生错误的定价偏差,从而避免人生方向选择上的错误。所以作为知识管理中的最高层次,观念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6 刻意练习 让你从新手成为大师
杰出不仅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技巧。那么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呢?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仼何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曾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焦虑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刻意练习有两个非常实用的方法:一万小时定律和基础训练法则。
首先,一万小时定律。
能够实现目标,正是得益于正确的方法+持续的努力。算起来,正好三年时间,算上专业课,正好10000个小时。
除了一万小时定律以外,我们还需要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就是基础训练。
那基础训练,练的是什么?是套路。
我们一直过高估计天赋的作用,低估了诸如机会、动机和努力的价值。其实天才是训练的产物。而且天才更懂得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通过正确的训练与练习进行创造。教育或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挥潜力、填补缺陷。我们可以训练之前并未拥有的技能。
如果你一旦启动了经验解释系统,也就是“感觉自己好像会了”“感觉自己已经有所改变、有所成就”。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刻意练习基本上就到此为止了。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提防这种情况!
17 刻意练习的特征 生命不息,精进不止
“练习”有三大层次,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天真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和刻意练习。
“天真练习”是指低水平的重复练习,长时间用同一个标准循环往复做一件事。因此,我们只是增加了熟练程度,做事标准没变,做事水平就难以提高。在做“有目的的练习”时,必须有很清晰的目标,以及支撑我们完成目标的操作标准。至于“刻意练习”,那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除了目标制订,还有注意力专注、强化反馈、走出舒适区等要求。
我们应该从刻意练习的特征出发,个个突破。
首先,第一个特征,具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天真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的差别在于是否有目标,目标是否有层次以及目标是否能及时更新。
我们希望训练一项技能,可以请一位教练或专家教我们如何行动。具有成功经验的专家,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让我们将一个看似宏大的目标完成相应的目标分解。让我们能够在每天坚持训练的时候,带有目标感与仪式感,能看到自己踏踏实实的进步。
第二个特征,注意力专注。
排除一切干扰要素,学会提升效率,使用让自己专注的工具,并且进行心理暗示、为自己创建一个好环境等。
第三个特征是强化反馈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逆向思维的呈现。意思就是我们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就要弄清楚到底怎么做错的。对待反馈的做法,简言之就是记录、分析、总结,然后再尝试,不断靠近标准。
我们不可能一直做对的事情,所以一旦出现航线偏差,就需要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回归,以及如何回归才能确保高效而不浪费时间。
最后,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的特征包括有目的地练习,并专注执行与反馈,时刻监测自己是否到达并跳出了舒适区。
18 心理表征 你和牛人的区别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当我们尝试想起某个事物或者观点时,就会发现大脑中会产生关于这个事物的形象,或者具体,或者抽象。而这种与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就是心理表征。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形成更复杂、更精密的表征。普通人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可能多少源于心理表征的不同。
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建立并发挥自己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的第一个用法,快速记忆。
当我们重新组合以后,就能运用预先存在的“心理表征”来解释数字的意义。这些意义可以辅助我们的记忆。这就是心理表征的用法之一,我们可以用它快速地处理一些看似杂乱无序的信息,并方便记忆。
心理表征的第二个用法,解释和组织信息。
大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一次把这些心理表征“吃透”。不仅能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中,还能组织它、分析它,用它来做决策。
心理表征的第三个作用,发现规律与制订计划。
发现规律和制订计划,它们已经是较为高级的心理表征应用了。我们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像大师那样反复训练,充分发挥心理表征的作用,就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将使复杂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都成为可能。
19 黄金标准 不止于兴趣
刻意练习是非常专业的练习形式,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有门槛要求的。第一,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第二,需要有一个能够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四大原则,来找到对自己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第一个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刻意练习
进行刻意练习,是在任何一项事业追求中变得更加杰出的基本路线图。
第二个原则,确定谁是杰出人物
一条好的经验法则是寻求与他们密切合作的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另一种方法是问问专业人士服务的对象,问问这些人被服务时的体验和他们的评价,或许就能帮我们找出杰出人物。
第三个原则是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
针对性的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从而使自己在这一行业或领域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走向了卓越。知道这些差别,是为了给我们指出更有效的方向。
最后一个原则,也是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找到优秀导师。
优秀的导师懂得成功的训练体制背后那些隐藏的规律和方式方法。而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调整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首先,一个好的导师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人,但一定是在他所处的行业或领域中有一定成就的人。其次,一个好导师还应当在他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教育中,具有一些技能和经验。多方关注老师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如果他有的话)。为什么要知道这些呢?因为一个好导师不仅是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更要是适合我们的。我们和导师之间是否合拍,会直接影响刻意练习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刻意练习,然后辨认出自己所处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并进一步推测调查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我们像他们一样优秀。
20 运用 人生成功可期
有了方法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实践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三种错误认知。
第一个错误思想就是他认为能力通常受到基因的限制。
其次,他犯的第二个认知错误是,他认为投入时间更长的人就一定更擅长做某件事。对自己没有信心。
第三个错误思想是他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提高。
事实是,人的潜力都是可塑造的,我们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帮助自己提高。长时间的投入和努力,这两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方法并坚持。
事实是,人的潜力都是可塑造的,不存在“你有天赋但我不行”,我们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帮助自己提高。长时间的投入和努力,这两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方法并坚持。
其次,边干边学,让练习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我们完全可以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转化为刻意练习的机会。
演讲训练。在Deadline(截止日期)之前,我们可以先把草稿拟出来,然后报送负责人审核,看看汇报内容跟他的想法是否一致。这叫作演讲训练的目标达成。这样一种简单的安排,既完成了工作,又可以将刻意练习融入日常,成为习惯,甚至锻炼出某项硬本领。
最后,贯彻4F原则。
自己设计练习方法、创造练习机会。这里就需要用到4F原则,
4F原则分别是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和高频练习(high-frequency)。
专注,也就是focus,是指在练习时的极致投入,而且这种投入要保持平衡和统一,比如财务、时间、精力三者的投入。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要专心地做。要制订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迅速提升自己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
反馈也就是feedback,也很重要。有导师在身边时,我们可以根据导师的反馈来调整。那我们自己练习,在互联网的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能让我们找到自我反馈的依据。
高频练习,就是high-frequency。我们只有反复地、有目的地操作一件事,才能增加熟练程度,并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这是刻意练习最基础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荀子·儒效》中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学习的最后节点在于“行之”,所以去运用才是我们学习一切知识的关键。
21 目标 成为杰出人物
一个杰出人物的诞生并不容易。他们需要磨炼才能、经验、意志、性格,甚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特征上来看,杰出人物有三个基本特征:专业性、个人特性和时代性。
三个如何成为杰出人物的建议,分别是跨越停滞阶段、练习个人属性和具备创新力。
第一个建议,跨越停滞阶段。
跨越这一阶段的最好办法,就是交叉训练法和特定弱点攻破法。
处理停滞阶段之后,我们应该知道如何练习个人属性和影响力。
有针对性地发掘自己的1~2个潜能。所谓的特长可能只是一个我们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点,但这个技能点可能别人并不具备。
最后一点是顺势而为,具备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需要顺势而为,具备创新能力。在刻意练习、修炼自己专业本领的同时,别忘了对新事物保持敏感和好奇,结合时代特点,找到风口,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