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证老乡住的变化
我09年回陕北,到插队的小山村看望老乡。发现陕北老乡在住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郭家塬的老乡全部废弃了,早年建在山圪崂里的土窑洞,全部在坪上盖起了石窑。条件好的家,还有个院子门楼,当然,这种是少数。现在,一家至少有3孔石窑洞,几乎都在窗子上安装了玻璃。说到玻璃,我插队时,没有一家安得起玻璃窗,都是只糊一层窗户纸,我们知青也一样。现在早已没有糊纸的了。
不少人家还在窑洞外面,贴上了美观的外墙砖。窑的内墙壁被粉刷得雪白。我在老乡的口中,居然听到了装修这个词。我留宿在了福栓子家,他无意中说,他盖窑时,光装修就用了多少钱。我急忙问,装修什么呀?他说,粉刷窑的内墙,一平米20元。的确,我看到的老乡家的内墙及窑顶,都抹得极其光滑白洁,与大城市的装修表面相近。
我插队时,老乡都是用黄土泥掺上麦秸抹墙,现在没一家是那种墙面了。不少老乡家,还建造了漂亮的院子门楼,两扇院门是用结实的实木所做,但也有困难一些的家庭,仍然使用栅栏做院门。
窑里的地面也不是原来夯实的土地,多数用砖头铺地。条件好的家,也有用光滑的地板砖铺地的,就更显得有档次了。当然这种情况是极少数。
还有条件更好的家庭,连院子的地面也用砖头铺得整整齐齐,这种情况,多是家里有在外打工或是当干部的,他们的经济条件更好一些。
另外说说做饭的灶台,几乎所有家庭都贴上了白瓷砖及围墙,显得干净而卫生。就连炕沿的条石或者条木,也不是过去的黑条石或原木色,为了美观,老乡还在上面贴上了塑料贴面。
各家储藏水果的小窖,也建得像模像样。厕所在农村历来是比较脏的地方,此次回乡前,有的知青劝我:最好别在村里住,说厕所的条件你就承受不了。我想,既然插队三年都能承受,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怎么也比过去强吧?于是决定,说什么也要过一宿,再睡一睡老乡家的热炕头。
我没有失望,多数老乡家的厕所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家,厕所建得规规矩矩,早没了原先半遮掩的状况。现在家家使用卫生卷纸,我插队时,老乡们都是土坷垃揩屁股,半掩的厕所墙角处,总是堆放着一小堆土坷垃,随扔掉随換入干净的,那种情况早已成为历史。
村里的孤寡老人,因为没有建新窑的能力,队里将他们集中起来,让他们住进了小学校。村民们现在重视教学质量,都把娃送到公社或县城里去读书了。因此各个村的小学校一般都停办了。
在郭家塬村,原来的小学校目前住着两位孤寡老人,实际上学校已当成养老院使用了。我去看望了孤寡老人,一位老婆婆自己住一间,窑洞向阳,光照充足,窑内条件比一般村民差一些,但也看得过去,只是地面仍是夯土的,灶台处也没有铺白瓷砖。
老人已经有八十岁以上高龄,但生活能自理,很满足队里的照顾。我去看望时,只有一位老人在窑里干杂活,另一位出去转了,我给了这位老婆婆一百元,让她自己买些吃的用的,她很高兴地接过去,连声谢我,坐了一会后,她的亲戚来看她,我便离去了。
看到老乡们在居住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由衷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