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行-5
乡长专车司机把我们一车人,直接送到了大队长家。也是,乡长与各村的领导才有联系,普通村民他们就未必认识了。老乡们闻讯都来看我,窑里坐满了人,乡长和两位副手都没地方坐了,就去院子里站着。
我几次劝说他们回去,谁知3位热情至极,直等到与我一起吃过午饭,他们才返回乡政府去。临走前,乡长又一次邀请我,说明天再一同吃顿饭。
乡长走后,我开始去队里各家串,老乡们家家热情,见面有说不完的话。我发现,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一点没了我插队时的模样。老乡们全部将窑洞重新建在了坪上,而且多数是石窑。
早年间,全村没有一家盖得起石窑,因为成本高费用大。原来那些零零散散、建在山圪崂里的土窑洞,现在全都废弃不住了。我特意去我们知青当年住的窑洞前看了看,窑洞口已经坍塌,后面还算完整,时过境迁,早已不是印象中的模样。
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实施了几年,从塬上远望四周,到处都是葱绿。我们插队时可没这景象,无论哪里,都是光山秃岭,想砍捆柴都难。老乡们已经几年不种庄稼了,全部改成了种果树。
我特意去根栓子家的苹果园里看了看,沾满雨露的大红苹果在枝头悬挂着,该下树收获了。我关心地问他,现在粮食不让种了,羊也不让养了,山倒是绿了,那你们做饭烧的柴是哪来的呢?根栓子答道,我就烧苹果树每年打下的枝条,那些都是好柴,耐烧得很,年年都烧不完。
我最关心的还是吃水情况,我们插队时,每天都要吆个毛驴下山驮水,在春季青黄不接时,驴吃不饱,两个大木桶,把驴梁两侧压得烂乎乎的,我们只能从山下往山上挑水。
如今村里建了个储水罐,水泥的,面积有30平米大,四四方方的,高出地面1米多,顶上与四周完全封闭,只是从侧面伸出很多输出管道,很是严密卫生。水罐四周还有栏杆围护着。据说这是国家出资70万元修建的。
从沟里抽上塬的水,通过水管输送到各家,老乡们各家都安装了水管和龙头,水罐送水时,龙头一拧开,水就哗哗的流出了,与城里用水一样方便。水费虽然贵一些,人却可免受很多艰辛。因为水费很贵,老乡们用水非常节约,家家都有个大缸。人口多的家,甚至有两个大缸。
从90年代起,老乡们就用上了电,煤油灯早已成为历史文物。我去过的各家,家家都有彩电。好几家为了能够接收到更多信号,还架起一个巨大的、大锅式的天线。但是家里使用电冰箱的很少,我只见了一台,电脑更是一台没看到。不过这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插队时,经常要去公社买灯油。
当年,老乡们有个别家庭,连灯油都舍不得买,家里有壮劳力的,会去七里村油矿附近的废弃管道中,掏取浓稠的废油,往返60里路担回家。用那种废油点灯倒是也行,就是在燃烧时,会产生较大的黑烟,把窑洞熏得黑黢黢的。
晚间我留宿在了福栓子家。他本想让我和女儿睡在他儿子结婚的新窑,因为新窑干净而整洁,墙壁雪白,家具全部是新的。他儿子在榆林工作,儿媳也跟去了,故此婚后窑洞始终闲着。后来他考虑几天来一直下雨,恐怕炕和被褥都潮湿,便改了主意,让我和女儿跟他婆姨与小孙子,同睡在了做饭的那孔窑,他自己单独睡在了儿子结婚的新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