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城的一些古建筑
随县城是个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城,在我朦胧的记忆中,父亲的往事(50)忆随县老城的古建筑古代文化元素相当浓厚,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建筑随着时光的变幻而逐渐消失,很多都是听随县的一些老人口上传说的,也有极少数的古建筑直到如今而依然留存着。
(一)文峰塔
随县城汉东楼外的草店子尾街边的文峰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塔,至少也有三、四层楼高,是座实心塔,巍然屹立、气势宏伟,人们不禁要问,这么高的塔,是怎么立起来的,何况古代也无甚起重吊装设备,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人说,古代用堆土法,一层一层堆土成台,运上石条,将塔尖封顶后,再将周围的堆土除去,巍峨的塔身便显露出来,也让人们想起了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随州的先民是多么地有智慧。
在我从小的记忆中,随县东南面十多里的望城岗西边,也耸立着一座石塔,与文峰塔遥遥相望。曾记得上小学时,有时星期天,我到淅河镇姨表姐家去玩时,在望城岗上遥望随县文峰塔时,就觉得离家很近了,再望望淅河的石塔愈来愈远,知道就要到家了。两个塔大约相距十多里,中间则是一马平川的田野,称之为“十里铺子”,后改建为下农场的良种田。但遗憾的是,望城岗的石塔在去“四旧”时被拆除掉了。
(二)圣宫
在随县小南门内约100多米处(现在的曾都宾馆),原来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高大的宫殿式建筑,屋面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与故宫的建筑很相象。小时候我与一些小伙伴隔三差五地去那里玩耍,但门总是关着,从来未进去过。据老人们讲,这是纪念孔圣人的庙,故而名曰“圣宫”。
后来,圣宫里面安装了一部发电机,每天晚上天刚黑时便开始磨一到二小时的电,供随县城的一些重要部门用一下,然后停电。50年代,随县人称这儿是唯一的发电厂,由于发电机功率低,电灯泡的光是红黄色的,与现在的白炽灯光和节能灯泡的光差得远啦!后来圣宫又改造为米厂,城关百姓吃的大米大概都是由这里加工而来的。
大约到上世纪60年代,圣宫就被拆掉了,修建起了现在的曾都宾馆。
(三)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烈山大道的中段,现实验中学南面的创辉大厦处,是一座古庙,大约占地有几百平米吧,正殿中间有座泥菩萨,这大概就是城隍老爷,逢初一或十五,就有一些老太婆到那里烧香叩拜,逢年过节敬香的人就更多一些。我上小学时,经常随养母一起到庙里敬香叩头,祈祷一年四季平安、人口清吉、万事如意。这座庙也在50年代中期被拆掉了。
(四)报恩寺
提起报恩寺呢,我没见过,但它的名气还是不小,它的原址就是现在的实验小学,这座庙宇曾经被改建为灰面厂,即面粉厂,就是将随县农村产的小麦送到这里加工成面粉,供老百姓生活食用。后来又把它改建为小学,解放初名“随县城关镇完全小学”,即一年级至六年级(因为当时随县下南关还有一所半日制小学,只有一至二年级的小学),我从武汉回到随县时9岁,到校插班三年级读书。
(五)十方寺
十方寺也是一座古庙,我也没见过,它的原址在下南关土城汉东楼的西边城墙边,解放后被改建成了轧花厂,每年收集随县各地送来的籽棉,在也里进行弹压加工成皮棉,再经过人力使用半加工的程序,轧成皮棉夹子,运送到武汉等各地纺织厂加工成布匹,以满足人们的穿用。
(六)双龙寺
双龙寺在随州是一座相当有名气的寺庙,可以说与大洪山的洪山寺相比美。双龙寺原来是一座很小的庙,它的原址在土城玉波门外的青素大队的菜园地上。解放初被青素大队改为大队办公室,后来到七、八十年代按宗教财产交宗教人员使用,后又在原址拆除重建,用了好几年的时间,重新设计成水泥钢筋结构。现在的“双龙寺”大概有五、六层楼房的高度,气势雄伟,一改旧貌换新颜,逢初一、十五,香客众多,香火倒也十分旺盛,是随州的宗教重地。
(七)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烈山大道南段,老一医院大门口的西边,它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灰色的外墙,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由地西拾级而上有好几十级台阶,主楼座北朝南,大约三至四房楼房,神甫及神职人员皆在此居住。左首有一座教堂,供信教教徒作礼拜用。这大概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我国实施宗教文化侵略的产物及见证。
解放后,国家站起来了,天主堂被收归国有后改为随县卫生院(即现在的随州市一医院的前身)的医疗用房。直到大约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名为“慈悲堂”,修葺完善后有段时间,记得挂有城市规划院的牌子。
(八)土地庙
这种庙很奇特,我孩童时代见得可多了。城关镇内街区有一座大庙,即“土地堂”,还建有一座戏台,我在回忆“随县的戏园子”一节中写到过,就在原西城办事处、现在的九曲湾办事处西隔壁,城内大约只此一处“土地庙”。
城外郊区的土地庙则比比皆是,一座小“土地庙”,只有一人高,宽约七、八十公分,厚度只有五、六十公分。分上、下两部兮,底部是实心砖砌的,上部用单砖切成空心,空处则或站或坐一个泥巴小菩萨,大概就是土地老爷罢!小庙的中部置有沙盘,供插香和插蜡烛用,初一或十五,周围的百姓到这儿祭拜,祈望土地老爷保一方平安,保一年好收成。也有家里有什么事需求菩萨的,平时也到小土地庙上香求福,这完全是封建迷信的作为而己,但在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意识形态普遍落后的状况下,也是无可奈何。这种小土地庙,结构简单、造价低,那个时代,差不多一个村庄、一个大一点的乡湾子,都有这样的土地庙。我刚回随县时,感到格外希奇,因为在武汉市区见不到这种现象,回随县后见多了,见怪不为怪,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所在。
【《父亲的往事》是83岁的老父亲以散记片断形式写成的回忆录系列。
父亲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文峰塔、双龙寺、天主堂这些老随县的古建筑还在,并且都修缮一新。其它的古建,有的还顽强地留存着地名,更多的则是变成了历史的尘埃,成了人们模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