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待
老师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派遣我来的那一位。”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之所以号称曰“生命之言”,皆因每个人每天所聆听到的老师的话,都会有不同深度的感受,不同心境的感动,和不同投射的感化。
“ 接待” 是生活中与人建立关系必然的具体行为。而得体且舒适的“待人接物”,也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的内在修养:
待人:对待他人,
接物:与人接触,
目的:建立关系。
重点是被接待的对象和所接待的起因为何?
老师说:是因为被派遣,所以被接待,因为接待,所以才更加清晰的明确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何谓“被派遣”?我想老师所言及的“被派遣”绝不狭隘的所指我们所理解的神职人员或那些为福音的服务者,而是排除了分别心之后、直指具有了造物主同样肖像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便值得友善的去接待和被接待。
而老师更加强调:
恰恰是那些弱小中的弱小者,也许正是那位至高至善者,为了考验和试炼人“待人接物”的真诚与慈悲。
儒家有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谦让之心,
礼之端也。”
佛门有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何况是真理中那爱的本体和本体中奥秘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