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是不是强有力,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2.发现谬误是为了将破铜烂铁和真金白银区分开来。我们要分辨出最好的理由,即那些我们要特别认真对待的理由。
3.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
4.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对人不对事)
5.叙述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能讲出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一系列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已认识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全部联系。(断章取义)
6.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有一就有二)
7.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不能完全解决就不要做)
8.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多数人认同的就是真理)
9.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无关组织发表的言论就是权威)
10.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打感情牌)
11.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无中生有)
12.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如果不这样就会导致那样)
13.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用贴标签的方式合理化)
14.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没有自知之明)
15.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用抽象词语替代具体事例)
16.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转移重点)
17.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支持结论的理由不过是用不同的措辞重申了一遍结论而已。(A比D好是因为A好)
18.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具有偶然性而非普遍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