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简介
如果在你的家乡投资建一座核电厂,你会支持还是反对?如果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安全检查,你会高兴还是愤怒?如果你的兄弟姐妹做了父母明令禁止的事,你会告诉父母还是隐瞒不说?无数专家都说股市要跌、房价要涨,或者激烈地唱着反调,你相信谁?质疑谁?结论是唯一的吗?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吗?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你明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突破口反驳,你是不假思索懒惰地全盘接收信息?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让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吗?
即使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谱,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本书将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问题,对问题深思熟虑,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当你能够坦然面对立场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见,理性判断而不会党同伐异时,当你面对提问和质疑,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把声高当有理,或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时,当你能够在对话和辩论中拨开迷雾,识别出对方的逻辑谬误和情感操纵时,世界在你眼中将变得更加有趣、开阔和坚定。
l 笔记
■[第1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会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 1.1为什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❶获取真相。
❷培养会独立思考的公民。
▶ 1.2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审慎地运用逻辑推理去评估一个论述的质量。
主要由以下三个维度激活的评估技能:
❶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
❷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❸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强烈渴望。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对自己所耳闻目睹的一切系统地进行评判。
▶ 1.3两种思维方式
❶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对接触到的信息深信不疑,不进行评判与取舍,被动地接收。
❷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带着问题与态度来评判接触到的信息;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1)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2)别人的说法哪些地方可能有问题?
(3)我对别人的说法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4)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 1.4两种批判性思维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和文化的习惯。一个成功的、积极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思想,你就必须对那些你感到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性。
❶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 critical thinking):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观念。
目的: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效果:摧毁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性面,阻碍了进步提升的可能。
心理状态:思想封闭。
❷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 critical thinking):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目的:正确评估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效果:使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盲从他人,更加坚定既有的观点。
心理状态:思想开放。
▶ 1.5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的重要性:
❶价值观决定人与之间的互动。
❷党同伐异,价值观决定你的朋友圈。
批判性思维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❶自主决断。
❷好奇心。
❸谦恭有礼。
❹以理服人。
▶ 1.6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在日常的发言和写作中,提高批判性思维有效性的两种策略:
❶有分寸地把控我们的语气。
❷将专家的观点有效地融入我们自己的立场中。
■ 批判性思维提问大纲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句有歧义?
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5.推理有没有谬误?
6.证据可信么?
7.有没有替代性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没有遗漏关键信息?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找不准作者的论题和结论,那你就会曲解其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往往也会显得驴唇不对马嘴。
▶ 2.1什么是论题?
论题(issue):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两类论题:
❶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是指关于各种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描述准确与否的问题。
描述:“是什么?”“是不是?”,答案往往要求精确。
❷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是指关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
描述:“应不应该?”“应该是什么?”,答案是说明性的,且见解多元化。
▶ 2.2什么是结论?
结论(conclusion):写作者或发言者希望你接收的信息。
批判性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结论——很多情况下,必须先找到结论,才能确认论题。
论证的基本结构:因为A,所以B。“B”代表结论,“A”代表支持结论的理由。
两种判断:
❶理性判断——结论值得批判。
结论是一种需要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
❷非理性判断——观点不值得批判。
纯观点(mereopinion)是一种没有证据支持的断言。
▶ 2.3找到结论的五条线索
❶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文章标题&文章开头几段)
❷线索二:寻找指示词(indicator word)。(“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可知”、“因此得出”、“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是”)
❸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文章开头&文章结尾)
❹线索四:记住结论不是什么。(例证、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
❺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一个结论的各种理由和证据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而找到理由和证据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不断地问“为什么”。
▶ 3.1什么是理由?
理由:是指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原因或原理。
证据:是指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事实。
两类思考者:
❶理性思考者:用充分恰当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对事不对人)。
❷非理性思考者:用猜疑假设污蔑来证明别人的无理(对人不对事)。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一个结论的各种理由和证据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
寻找理由的提示词:“由于”、“研究显示”、“因为这个事实”、“因为这个原因”、“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显示”。
▶ 3.2什么是论证?
论证:理由和结论的结合。
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
❶论证必有其目的。
❷论证的质量有高低之分。
❸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
操控型论证(managed reasoning):是指以一个结论开始的论证,然后提供给论证者选择的理由和证据,使论证朝着预先确定的结论行进。
▶ 3.3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和发言中,什么是一个好的论题?什么是一个好的结论?
❶以问题的形式来陈述论题,把论题当成一个问题来思考。
❷清晰而有趣的问题。
❸重点突出、阐述明确的结论。
❹有理由和证据支撑的结论,理由和证据具有说服力。
❺回应论题的结论。
❻让读者或听众容易找到的结论。
要实现支撑材料清晰流畅的几个要素:
❶指示词。
❷经过研究并聚焦主旨的话题。
❸明确支撑结论的理由。
❹文章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的布局。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我们使用的语言极其复杂,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 4.1什么是歧义?
歧义:是指一个词或短语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歧义的种类:
❶语义歧义:表达断言的语句中罕有歧义的词语或短句。
❷组合歧义:不能明确一个词语是指群体还是群体中的个别成员。
①合成谬误:从群体的每个成员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也具有该特征。
②分解谬误: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也具有该特征。
❸语法歧义: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做两种以上的解释。
❹指代歧义:一个代词所指代的事物或对象不明。
❺抽象:抽象的表达无法界定词语所指代的具体范围。
▶ 4.2找准关键词的线索
决定赞同或反对某个观点之前,首先要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明确它们在其上下文中的含义,否则就有可能曲解或误解作者的观点。
❶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❷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❸留心抽象的词或短语。
❹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的定义。
▶ 4.3检查有没有歧义
时刻留意歧义的影响,要养成三个习惯:
❶避免假设和作者观点相同,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
❷避免认为词语只有单一的、明显的含义,养成“这些词句是否还有不同的含义?”的提问习惯。
❸注意修辞的影响,修辞手法通常会悄然无声地影响我们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态度。
因此,要判定你是否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代入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论证中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力产生重大影响。
常见的修辞手法:
❶委婉语和粗直语
委婉语:使用能引起正面联想的词语来淡化负面影响,如:用褒义词或中性词。
粗直语:使用能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来强化负面影响,如:用贬义词或中心词。
效果:往往带有欺骗性或暗含欺骗性。
❷修辞性类比、定义或解释
修辞性定义: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激发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修辞性解释:貌似解释的修辞技巧。
❸刻板印象:没有正当理由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❹暗示: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
❺贬抑:降低事物的重要性。
❻嘲笑/讽刺
❼夸张
▶ 4.4如何找出词语存在的歧义?
❶语境:是指写作者或发言者的背景、这一词语在某一争论中的习惯用法,以及位于歧义词前后的其他词语和陈述。
❷在线字典。词语的意义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同义替换(synonyms)、举例说明(examples)、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 by specific criteria)。
❸在脑海中想象这个词所代表的具体图像。
▶ 4.5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对于任何一个理由,如果其中包含了歧义,最好的办法是:干脆忽略它。
为了在写作过程中词和短语表意清晰,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
❶在论题和结论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解释它们。
❷在理由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解释它们。
❸识别核心论点中的抽象词,一个词越抽象,我们就越有必要澄清它。
❹问一问:“那些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会如何用不同方式来定义这些术语以支持他们自己的论点?”
■[第5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写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特定信念。通常情况下写作者不会将这些信念明说出来,你必须通过阅读字里行间的内容来找到假设。
▶ 5.1什么是假设?
假设(assumptions):是指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或信念。这些信念是论证结构中无形的重要纽带,是将整个论证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它们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才能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理由 + 假设 = 结论
假设具有下面这些特征:
❶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❷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❸对决定结论有较大的影响。
❹可能具有欺骗性。
▶ 5.2去哪里找假设?
❶在理由和结论之间,寻找理由要证明结论所必不可少的假设(连接假设)。
❷在理由中,寻找理由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假设。
▶ 5.3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定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价值观假设:在特定情形下,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一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即具有某种价值观倾向或偏好。
▶ 5.4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1)忠诚 & 诚实:你是否把同学逃学事情告诉班主任?
(2)新闻自由 & 社会秩序:你是否认为公开报道群体性事件不明智?
(3)竞争 & 合作:你是否认为给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有违公平?
(4)理性 & 感性:你认为婚姻建立在爱情还是面包上?
(5)保守 & 激进:你是否同意同性婚姻也应该得到祝福?
(6)公平 & 效率:为提高经济效率是否可以牺牲部分人利益?
▶ 5.5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❶检查写作者或发言者的背景。
❷注意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为什么那个人如此看重他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
❸扮演反串角色:“持相反立场的人会关心些什么?”。
❹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集体”。
▶ 5.6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
❶价值观假设——关于事情应该是什么样的陈述。
❷描述性假设——关于事情是什么样的陈述。
定义性假设(definitional assumption):确定某个包含多种含义的词,在一个具体情境中使用的是什么含义。
▶ 5.7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批判性思维者对于以下这些假设的准确性持否定的态度:
❶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主要都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个假设是“躲在帘幕背后的大象”。
❷发言者或写作者是个典型人物。
❸这个世界是公正的——某件事应该是真的,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是真的。这种形式的论证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谬误”(romantic fallacy)。
❹因为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今后它还会发生。
❺我的世界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 5.8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❶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你是如何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什么条件成立才行?”“假设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
❷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理由的合理性依赖于人们对那些想当然的观点的认可程度,这些想当然的观点是描述性假设。
❸让自己站在写作者或发言者的立场上。
❹让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
❺考虑支持结论最具优势的理由。
❻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
▶ 5.9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确定我们自己的价值偏好的第一步是:退后一步,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可能导致对于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
将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的过程,融入到自己的写作或发言中:
(1)价值观假设
❶检查所提出论题的潜在结论背后的价值观假设。
❷选择最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结论。
❸在选择了一个结论之后,我们需要确定支持该结论的潜在理由背后的价值观假设。
❹选择与我们所选中结论,以及与当前语境中我们所偏好的价值观假设一致的理由。
❺如果无法找到与我们所选择的结论背后的价值观假设一致的理由,那么我们就得回到所有潜在的结论中,重新进行评判。
(2)描述性假设
❶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❷寻找支持理由的观点。
❸把自己放到反对立场。
❹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第6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判断交流者的论证是否依赖于错误的或高度存疑的假设,或交流者是否在通过逻辑上的谬误或其他带有欺骗性的论证形式来糊弄你。
▶ 6.1什么是谬误?
谬误(fallacy):是指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提供的理由,评价结论的可接受性。在评价过程的这个阶段,你的第一步就是要检查推理是否合理,即是否采用了有问题的假设或者运用“骗术”蒙混过关。
三个常见的谬误:
❶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理由。
❷通过将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并不相干来转移我们的视线。
❸使用待评价的结论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 6.2去哪里找推理谬误?
❶确认结论和理由。
❷考虑与结论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信息传递者提供的理由比较。
❸判定理由是否阐明了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者不足,若不是,则需要谨慎对待。
❹找出必要的假设:如果理由为真,要相信什么采纳在逻辑上支持结论呢?是否要相信理由是真实的呢?
❺这些假设有意义吗?
❻留意修辞手法,剔除感情用语。
▶ 6.3常见谬误汇总
(1)人身攻击(ad hominem fallacy)
【谬误】不阐述原因而直接攻击或侮辱其人。
(2)叙述谬误(narrative fallacy)
【谬误】因为我们有一个故事,它为一系列事实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对这些事实相互作用的解释。
(3)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fallacy)
【谬误】假设如果某事发生,则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4)妄求完美(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s fallacy)
【谬误】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5)诉诸公众(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6)诉诸权威(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
【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7)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fallacy)
【谬误】利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广告、政治辩论和法庭辩论。
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8)稻草人谬误(straw-person fallacy)
【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
(9)虚假的两难困境(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
【谬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
要警惕下面这些说法:①不是……就是……;②唯一的选择就是……;③两种选择分别是……;④因为甲不起作用,所以只有乙能……。见到这些词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择呢?”
(10)乱扣帽子(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
【谬误】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
(11)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
【谬误】计划谬误是一种一厢情愿,我们对事情的结果做出了过于乐观的、不切实际的预计。
(12)粉饰谬误(glittering generality fallacy)
【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不经仔细思考就接受观点。
(13)转移话题(red herring fallacy)
【谬误】引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使人们的注意力离开原来的论题,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
这个谬误的过程如下:
①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
②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主题。
③A被放弃。
(14)循环论证(begging the question fallacy)
【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把结论换个说法当成理由。
▶ 6.4其他谬误汇总
(15)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
【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16)强求确定(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
【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就应该被抛弃。
(17)简单归因(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
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8)因果混淆(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
将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19)忽略共因(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
没有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20)事后归因(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fallacy)
仅仅因为事件B在时间上晚于事件A发生,就认为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
■[第7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
我们希望我们的结论基于关于世界的确凿陈述,而非某种见解,或对于什么真实、什么可靠的异想天开的猜测。
▶ 7.1如何判断断言的可信度?
我们会问以下问题:
❶你的证据是什么?
❷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
❸证据在哪里?
❹你为什么相信它?
❺你确信它是真的吗?
❻你能证明吗?
▶ 7.2证据的来源
证据:就是立论者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支撑或证明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
·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明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
·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结论的可信度取决于证据的可信度,见解和事实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相关证据的情况。
支撑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就越可以信赖这个断言。
▶ 7.3证据的效力
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我们最倾向于认可事实断言:
❶当这个断言看起来是无可置疑的常识时。
❷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时。
❸当这个断言得到有证据支持的理由充分的支撑时。
常用证据的可靠性:
(1)直觉
【证据】当人说“常识告诉我们”或“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他就在用直觉作为证据。
【问题】过度自信。
【对策】必须谨慎使用直觉作为声明的依据,批判性思考者应当弄清楚由直觉得出的声明。
(2)个人经历
【证据】当人说“我认识一个人”或“以我的经验,我发现”,你就应该注意这类证据。
【问题】以偏概全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对策】牢记个人经验让人记忆深刻,以致我们常常把它当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凡事总有例外。
(3)典型案例
【证据】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地描绘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这类描述通常都以观察或访谈为基础。
【问题】以偏概全谬误。
【对策】警惕利用动人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典型?”
(4)当事人证言
【证据】商业信息、影视广告、书籍封底等描述,经常引述具体当事人的话(尤其是名人)企图说服我们。
【问题】伪证以及情绪感染。
【对策】必须认识到这类证词根本没有多大帮助,除非我们了解证人的专门知识、利益纠葛、价值观和偏见。
警惕下列与当事人证言相关的问题:
❶选择性。追问这个问题:“那些我们没机会听到其反馈的人的经历感受是什么样的?”。
❷个人利益。我们需要问一问:“作证者是不是与他鼓吹的东西之间有什么利益关系?”。
❸省略信息。善意地问一声:“是什么让你产生了刚才这样的想法?”。
❹人的因素。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相信这样的人——充满激情、信得过、心肠好并且很诚实。
(5)专家意见
【证据】权威专家对特定的问题,比多数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问题】盲从或过度膨胀。
【对策】谨慎对待权威观点,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专家?”。
■[第8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
证据越充分,主张就越有说服力。为了使自己免受偏见的影响,我们必须寻找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
▶ 8.1证据的效力
(6)个人观察
【证据】一种有价值的证据,是许多科学研究的基础。
【问题】自我服务偏差或观察误差,眼见未必为实。
【对策】必须警惕不要仅仅依赖一个观察者的观察。
(7)科学研究
【证据】以在可控环境下进行的观察资料为依据,并经过同行评审,具有可重复性、控制和精确性。
【问题】强求确定性谬误(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就应该被抛弃。
研究结果存在的其他问题:
❶研究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❷研究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❸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
❹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训练和需求,使他们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解释方式都烙上了偏见的印记。
❺发言者和写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❻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❼不同研究的人为程度有很大差异。
❽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结果。
【对策】评价科学研究的线索:
❶该科研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
❷报告中有没有其他线索能证明这项研究做得很出色?
❸该研究实施的时间距离现在有多久?有没有理由让人相信研究发现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❹该项研究得到其他人的验证了吗?
❺立论者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呢?
❻已有的证据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❼有没有理由让人蓄意歪曲这项研究?
❽该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呢?
❾根据研究样本,我们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
❿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者歪曲的现象存在?
(8)类比
【证据】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事物。假如某一方面相似,则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
【问题】类比不当
【对策】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当存在与论题相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相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制造可替代性类比来理解信息传递者试图说明的相同现象。
▶ 8.2有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调查本身两个最重要的偏差:
❶措辞偏差(biased wording):对提出一个问题的方式稍加改变,就会对回答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策】调查和问卷数据必须不断接受检视,要小心查看提问问题的遣词用字。
❷语境偏差(biased context):问卷的长度、问卷是如何呈现的、以及问题是如何嵌入调查中的,都会对回答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策】仔细检查调查的程序,然后再接受调查的结果。
▶ 8.3抽样研究的推广
抽样(sampling):是指选取事件或人群进行研究的过程。抽样概括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事件或人群的样本数量、覆盖范围和选取的随机性。
我们只能将研究结果推广到那些和我们在研究中探索过的情况类似的人群或事件。
▶ 8.4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在写作和发言中一些重要的关键观点:
❶证据是立论者为支持一项主张而提供的明确信息。
❷所有说服力强的论证都需要高质量的证据。高质量的证据具有相关性、充分性和代表性。
❸假设也需要证据支持。
❹几乎没有证据是完美的,我们希望找到有更好证据的论证。
❺大多数个人证据,无论是证词、案例研究还是直觉,都需要额外的支持才能令人信服。
❻科学证据最有可能是较好的证据。
❼小心使用旨在引起读者注意的证据。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找出一件事的简单、唯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9.1什么是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rival causes):即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它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替代性原因的指示词:①导致……;②影响了……;③与……有关;④阻止了……;⑤增加了……的可能性;⑥决定了……;⑦与……有联系;⑧有……的效果。
替代性原因越多,某个具体替代性原因的可信度就越轻,它可能只是造成结论的一个“促成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 9.2去哪里找替代性原因?
❶我能不能想出其它方法来解释这个论据?
❷还有什么其它可能的原因会导致这个结论?
❸换一个角度来看,还能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
❹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 9.3几种因果关系谬误
(1)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
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对策】最好的因果解释常常结合了多种原因,只有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才能导致某件事的发生。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警惕“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只努力寻找并依赖和我们的信念相一致的证据。
(2)因果混淆谬误(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
将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对策】相关性或关联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四种可能性:
①X是引起Y的原因。
②Y是引起X的原因。
③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
④X与Y相互影响。
(3)忽略共同原因谬误(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
没有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4)事后归因谬误(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fallacy)
仅仅因为事件B在时间上晚于事件A发生,就认为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
(5)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内部因素),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外部因素)。
▶ 9.4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必须竭尽所能地评估各种不同解释。在比较原因时,使用下列标准:
❶它们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哪些原因对你而言最说得通。
❷它们和你所学的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❸它们以前在解释或预测类似事件上的成功率。
❹和其他解释相比,大量已接受的事实支持一个解释的程度。
❺是否只有极少已接受的信念不支持一个原因。
❻和其他解释相比,它解释大量以及各种类型的事实的效力。
本章学会的教训:
❶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由各种替代原因来解释。
❷专家可能检查同一个证据并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对它加以解释。
❸大部分立论者都只提供那些他们偏好的原因,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❹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原因不会一目了然。
❺最后,一个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维者获得适当的理智上的谦逊。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时,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判定这些数字到底多值得人动心。数据经常撒谎。
▶ 10.1统计数据可靠吗?
统计数据:是一种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据。数字使证据看起来非常科学、精确,让人感觉到代表着“事实”。然而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会)撒谎。
平均值的三种类型:
❶平均数(mean):将所有数据相加,再用所得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是算术平均数。
❷中位数(median):将所有数据按从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数。
❸众数(mode):将所有数值按照一定规则分组,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众数。
全距(range):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
数值分布:每个数据出现的频率。
▶ 10.2评估数据的一些线索
❶尽可能多地找出关于数据如何获得的信息,问一问它们是怎么得来的。在立论者想要用很大的数字来加深你的印象的时候,尤其要警惕。
❷要仔细分辨出论证中描述的是哪一种平均值类型,同时考虑数据的范围(全距)和数据出现的频率(数值分布)。
❸如果立论者用不相关的数据证明结论,你就要特别当心。有两种策略可以帮你找出这类欺骗:
①对立论者提供的数据视而不见,问一问自己:“哪种统计数据有助于证明作者的结论?”然后将自己得出的数据与给出的数据相比较。
②对立论者提供的结论视而不见,而是先仔细检查作者的数据,问一问自己:“这些统计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将自己得出的结论与提供的结论相比较。
❹判断缺少了什么信息。比如忽略比较的对象,或使用忽略了信息的百分比与绝对数值,或使用相对数据来夸大可能的风险或收益,你要特别当心。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写作者到底遗漏了什么信息,不论写作者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 11.1省略信息必然存在
论证中的信息是信息提供者精心选择并组织在一起的,选择和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往往会选择对结论有利的信息而忽略不利的信息。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论证过程的遗漏信息。
不完整的论证出现的原因:
❶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论据不完整。
❷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只列出最吸引人的论据。
❸立论者具备的知识有限。
❹论证常常是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❺立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 11.2寻找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线索
❶反驳论证的事例、证明或信息
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c.有没有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例子、证词、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观点或者类比被省略?
❷省略的定义
a.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❸省略的价值偏好或视角
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对这一论题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
b.从与发言者或写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❹省略论证中提到的事实的来源
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b.事实断言是否有出色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支撑?
❺省略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b.调查中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
c.调查对象是否有大量的机会提供不同的答案?
❻收集或组织证据的替代性技术
a.访谈研究得到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❼省略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数据
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图表,让差异显得更大一些?
❽省略的后果或影响
a.论证有没有遗漏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b.我们是否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
❾省略关于预测失败或者预测失误的信息
a.当“通灵巫师”或“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未成真的概率有多少。
b.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彩票参与者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以及成功的概率,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 11.3寻找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其他线索
❿更具体的数字
a.当你遇到任何表示大小或范围的概念时(例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后”等),都要养成习惯,意识到细究具体数字的必要性。
⓫潜在的负面效果
a.在考虑被提倡的行动时,要记住问一问:“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
▶ 11.4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在我们自己的论证中,针对省略的信息,要牢记以下几点:
❶我们的论文应该尽量精确严谨。
❷我们应该对自已的论点有足够的信息,知道自已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
❸在构建自己的论证时,我们必须进行选择性的过滤。
❹如果我们必须遗漏重要的信息,应该在探索反驳论证时处理这个遗漏。
我们在构建自己的论证时,重点是对论点的严谨精炼,严谨精炼可以通过定义和缩小论点来实现。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几乎我们能想象到的任何重要问题都不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非黑即白这种简化的形式隐匿了一个问题可能的答案的多样性。
▶ 12.1二分式思维: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二分式思维(dichotomous thinking):这类思维往往假设一个问题只有两个答案(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
二分式思维可以通过限定结论的条件,将结论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加以避免。这种限定需要你对一个结论提出以下问题:
❶结论在什么时候是准确的?
❷结论在什么地方是准确的?
❸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是准确的?
▶ 12.2灰度思维:两面还是多面
灰度思维:是一种反思型思维,致力于用“是”和“不是”之外的方式回答问题。
使用条件句有助于为评价型的论证找到合理的结论,一个附加限定条件的“是”或“不是”往往才是最佳的答案。(例如用“在……条件下”“从……角度来讲”“这取决于……”“如果……那么……”进行回答)
■[第13章]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一系列思维习惯会限制和背版我们。这些认知偏见经常会左右我们,除非我们约束住它们,逼迫它们乖乖“就范”。
▶ 13.1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1)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2)思考过快
【对策】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侯一定要学会“慢思考”。
(3)刻板印象
【障碍】因为某个人是特定集体中的一员,所以他肯定具有一系列明确的特征。
(4)晕轮效应(halo effect)
【障碍】我们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5)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
【障碍】我们总是倾向于只把可以确认我们既有信念的观点当成可靠证据。
这种对个人信念的过分忠诚正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策】强势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认识到所有的判断都是暂时的,或者与语境相关。我们决不可因坚信某件事而故步自封,不愿去寻找更好的答案。正如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1620年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时,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死心塌地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这样的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6)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障碍】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可得性启发法与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紧密相连。我们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那些我们最新看到的信息。
(7)答非所问
【障碍】我们在无意中用自己的问题替代了别人的问题。
(8)自我中心(egocentrism)
【障碍】相对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我们赋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
【对策】换位思考:像关注自己的思维那样去关注其他人的思考方式。你需要倾听他们,一遍遍地问他们:“那么,你是不是说……呢?你之所以这样说,是不是因为……呢?”
(9)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障碍】“相信内心而非真相”(truthiness):因为我希望是这样,所以就是这样。
【对策】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就要不断地问自己:“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有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叫作奇迹式思维(magical thinking):设法用奇迹来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
▶ 13.2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批判性思维者的基本价值观:自主决断、好奇心、谦恭有礼和对好的论证的尊重。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
❶博览广识,涉猎广泛,为从多角度理解假设提供基础。
❷以理由和证据作为决定的依据。
❸以愿意接受的姿态来对待他人的信念,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
❹迫使自己寻求和尊重对其主张的真相的多种思考方法。
怎样向别人传达你的批判性思维?最有用的一个办法是大声把你的批判性问题说出来,表现出你对它充满了好奇。
l 短评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所接受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每一个时代。大量的资讯应接不暇地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大脑,而又要从海量的资讯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这使得我们经常疲惫不堪,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因此,信息经济时代给员工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能够快速地识别并理解信息的内容,吸收别人的建设性意见,而又不被人牵着鼻子走,这种方法被称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日常问题有价值地识别和评价的方法。在美国,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它皆在于培养学生是否具备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部门对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也极为重视。
本书提供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结构如下: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作者提到,通常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阅读中选择性获取信息,被动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另一种则是主动地和作者产生互动,提出问题,质疑该问题是否合乎逻辑以及证据是否具有可信度?本书作者把前者称为海绵式思维,后者称为淘金式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分为两种,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由于弱势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捍卫自己的观点,感情用事,因此作者也强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理性思考,切勿感情用事,应当学会强势批判性思维,用充足的证据说话。
初步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本书进入了正题。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根据本书的目录和全部内容,读者可以明确地知道批判性思维的三个阶段:了解论题、分析逻辑和检验证据。以下我们简单分层次地解释这三个阶段的内容。
在了解论题阶段,作者提出批判性思维的三要素,即论题、结论和支持结论的理由。论题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范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问题,规范性论题则是对是否该做、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对于没有确定的论题,只有先找出结论,因为,只有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那么理由就是支持结论的理论依据,理由通常表现出来的是证据。在实际理解过程中,由于个别词汇的抽象性,引起容易引起歧义,这时候读者应当联系上下文,找出歧义的真实意义。
分析逻辑阶段,理由和价值观假设构成结论。何谓价值观假设?价值观假设是“在特定的情形下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价值观假设是作者承认的观点,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读者容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价值观冲突,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包括以下几种:忠诚与诚实、竞争与合作、媒体自由与国家安全、平等与个人主义、秩序与言论自由、理性与冲动。与价值观假设相对应的还有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是没有说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看法,它也可以找出各种支持理由的方法。作者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不得采用一些推理谬误,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是无意识的,这个时候需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本书的作者提出13种推理谬误的常见类型,读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检验证据阶段。前面已经提及证据是检验结论的主要手段,充足的证据完全可以支持或反驳作者的结论,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证据其实是不可靠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8种主要证据的类型,如自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证明、权威或专家的证词等等,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也不一定具有效力。产生证据效力的是替代原因的干扰,而这些替代性原因作者根本不在文中标明,需要读者自身寻找。替代性原因会产生以下四种逻辑谬误,即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因果混淆谬误、忽略常见原因谬误、事后归因谬误。
数据具有欺骗性。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它是正在发生的工作、生活、思维的变革。但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是,数据绝大数具有欺骗性,一些数据凭空设想,一些数据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产生困惑,还有一些数据根本不具备可比性。除了数据的欺骗性之外,有时候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也会造成不完整的推理,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最后,作者强调了合理性结论的要求:警惕二元思维,寻找多个结论,并在备选结论中找出你认可的结论,从而学以致用。
书读得越多,越觉发觉自己的无知。以后下结论时,要多去换位思考,倾听并询问他们:“你是不是说……呢?”、“你之所以这样说,是不是因为……呢?”。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东西如何更好、更深刻的思考。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思维练习过程,但是就像一开始所说的,如果你对批判性思维这个领域知之甚少,那么不要一开始就采取批判性思维。先采用海绵式的思维风格,按照《学会提问》这本书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习。当你已经对这套方法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自如的时候,再用批判性思维来批判这本书所提出的提问结构,相信你会获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