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
苏东坡出生于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到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时受贬。
他的祖父是个侠义阔绰之人,史料记载这样一个事件,在秋收冬藏的丰收之年,大家都在以谷换粮,他囤积了三四万担稻谷。众人不解,直到饥荒到来之际,方知其用意—将稻谷施舍至身边的至亲好友,周围的街坊邻里,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他的父亲苏洵才华横溢,但却年少轻狂,到27岁娶到一位有权有势且知书达理的程家女儿,被轻视后,才奋起攻读诗书。
在这样的家庭之中,遗传的基因和父母的教授,奠定了作为长子的苏轼,后来所呈现的广阔胸襟及天赋异禀。
而,正是在当时良好的文学(算是他的伯乐欧阳修)及政治环境,给了他施展才华的空间,也为大众所熟知。
思考:环境和基因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我开始觉察到我身上的优劣势与家庭的关系,比如急性子和焦虑的个性,在我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至。但是,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还是可以让我们做出改变,应对焦虑的自我心理调节,学习接纳、正念和自我价值的定位,都能逐步缓解身上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感谢上天赋予的本能和天赋,然后用好它,而不是任其摆布。
二、科考
苏轼和弟弟苏辙分别成婚后,父子三人也开启了科考之路,科考可谓顺遂,虽因苏东坡的文章《为政的宽与简》过于出彩,而被疑为好友曾巩所写,别列为二卷,以至于那次考试仅获第二,但终究在20岁的年纪考取了进士,也算是年少得志。
当父子三人考取功名,等待受官任命之时,他的母亲,也就是苏洵的妻子病逝。以儒家之礼,需守丧两年三个月,因此,苏家三父子急忙返回家中。
期间,苏洵两次接到任命进京参与特殊考试,均以年事已高之名婉拒,实际上,他只是折腾不起应试之苦。
直到守丧期结束,父子三人才带着家中的妻儿,继续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一路上历经险阻(该段描写十分精彩,建议自己阅读)抵达目的地,苏家兄弟二人参加了两次考试,又经欧阳修的推荐顺利过审。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通官,而其父未经考试,也谋得校书郎一职。
三、从政
仁宗嘉祐六年(1061),父子均获得官职,父亲在京,兄弟二人一个官获凤翔,一个商州,考虑到父亲一人在京,须有人同住。弟弟子由便辞谢外职,同妻子侍奉老父。自此兄弟二人分隔两地,却常以诗书来往。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他们兄弟情深。
到凤翔从政期间,上演了东坡人鬼神的斗争,包括祈福求雨,以不怕鬼的精神驱赶鬼魂,实属妙趣横生。同时,不得不提的是他的贤妻,王弗小姐,与东坡的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互补,是个平实精明之人,时常给予忠言,免受小人蛊惑。可惜的是,她在26岁年华正盛的年纪病逝。为此,也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词正是东坡写给妻子逝世十周年的情思。
次年其父苏洵病逝,兄弟二人辞去官职,将父亲和东坡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又开启一段蛰居的生活,两年三个月的守丧。
居丧期满,东坡做了第二件大事-续弦,第二人妻子是前妻的堂妹,小东坡11岁。她不如堂姐精明能干,却柔和贤惠,遇事顺随,陪伴丈夫左右,抚养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
不得不说,东坡得两贤妻,实属幸运。
四、王安石变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王安石就是一个偏执狂,自诩财政奇才。也确实在为官期间,做出不少政绩,因此,也深受赏识。客观来说,也算得上是个好学者,但是,却没能很好的利用起来。平日里,衣裳褴褛,甚至是肮脏污秽的,多年穿一件长袍不换。吃食也极其简单,给他什么吃什么,毫无计较。
他在21岁时中进士,却多次推辞皇帝的奉命,多年在一个小县城为官。众人皆认为,他绝非沽名钓誉之辈,以钻研学问为乐。然而,苏洵却早早地断言,此人韬光养晦在等待施展拳脚的时机,若给他权势,必将成为国之大害。并以一篇《辩奸臣》广受传阅。
果然在神宗登基后,王安石欣然接受了神宗的任命,马不停蹄地进京受命。20岁的神宗雄心万丈,极愿国富民强。听信了王安石勾勒的宏伟大愿,决心全力支持其变法。为此,朝中反对变法的重臣深受排挤,纷纷离朝。开始了彻底的变法之路,推行“青苗税”、“保甲法”,“所得税”等等,不得不说,其本意是为国利民,无奈是私大于公,在推行中证明此法不可行,却不愿承认错误,依然我行我素,以权压民,导致民不聊生,叫苦不迭。当朝官员沆瀣一气,在皇帝面前报喜不报忧,使得神宗皇帝蒙在鼓里。直至一个宫廷门吏将几幅难民图呈至圣上,神宗皇帝才得知真相,立即废止了王安石的新法。
然而,这不是王安石最大的罪虐,令众文人难以接受的,当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他以自身权势将其纳入科考作为思想的官家标准,并替代过去所有的经典名家疏解。他是有才的,但才不至此。后来,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表示对考生试卷上所表现的思想之呆板雷同的厌恶感。
五、杭州三年
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期间,是最逍快活的三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常常让他流连,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感慨西湖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杭州的繁荣,街道店铺通常会营业至凌晨两三点,有美酒佳肴,有志同道合的友人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好不痛快!
他把杭州当成了第二故乡,说是前世曾在杭州住过,所以倍感亲切。这期间,他也常为新政所困,潦倒众生相,令他烦闷不已。无奈当权派诡计多端,在圣上面前颠倒是非,难以与之抗衡。后在写与周邠的一首诗中,难掩其消沉失望,大有退隐之意。
三年任期到后,其弟子由到山东济州任职,故亦申请至山东,调往密州任太守。这也是东坡最难过沮丧的一段时光,彼时王安石已去职,吕惠卿当权,创行了新所得税法,百姓不堪重负,绕城而走,可见孩童死于道边葬埋尸体。
都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东坡最好的诗歌便产出于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水调歌头》正是中秋佳节思念久不能相见的弟弟所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归隐田园
东坡为官期间,一心为民,难免与当权派抗衡,试图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多次上书奏圣上废止新法。在上书被阻后,只能借诗词文章以表愤懑讥讽之情。
王安石去世后,以李定、吕惠卿等为首的当权派,担心东坡坏事,欲收集其罪证,将其绳之以法。无奈,他率真清廉,无把柄可追。于是,他们便将东坡所写的诗词文章以及与好友的往来书信,赋予讥讽朝政、攻击皇帝等含义,进行联合弹劾,并将其押入牢中。
李定等人在其身上施加了多项罪名,以求皇帝将其处以死刑。皇帝不忍,甚至皇太后在临死前的遗言,特意提醒皇帝:东坡乃先帝相中的宰相之才,可别听信小人的谗言。
东坡在牢中呆了四个多月,最终被贬至贫困穷苦的黄州,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于一山坡上居住务农,还自创了东坡肉、东坡汤等美食。彼时,他衣食自给,自得其乐,自称为“东坡居士”。
然而,当地却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习俗,令其痛心。于是,他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帮助当地贫苦妇人,若能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等,尽其所能解救婴儿。
总结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他在世的64年间,由于政权变动,遭遇多次贬谪,但也获得多次升迁,因此,也被迫走遍中国各省各地,上可侍君,下可与田间野夫谈笑风声。他说,他这一生的命运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已有定数,所以,他以豁达乐观的心性面对每一次的起起落落。而他无论到哪,都能受到当地百姓、文人、官员的夹道欢迎,热情款待,足以见其人品。所谓“我若盛开,蝴蝶自来。”
东坡顺遂的时日并不多,多以奸佞小人的迫害,但并不能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黎民百姓的关心,对国家政局的担忧,一心为公,乐善好施。因此,我们敬仰他,绝非仅仅是其才气过人,更是其品德折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