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字家园】
对于很多的人而言大水井只是一个景点,可是我每次来利川都要去看看这个大水井,因为我非常喜欢那个老宅子里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也印证着历史变迁的楹联。
位于恩施利川市柏杨镇,环绕在群山峻岭中的大水井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大建筑群落组成。
这个李氏宗祠是湖北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它作为大水井封建庄园的一部分,在建筑设计上表现出清代中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史学、风水学。其平面布局、建筑结构,还是装饰手法,都与川东南民居有相似之处,但也反映出鄂西地区宗祠建筑的独特性。
整个庄园富丽堂皇却非常雅致,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由东而西多次兴建,集和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那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无声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仿佛穿越历史和时空在那里久久回荡。
沿着宽敞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翘角凌空的朝门和高高悬挂于门楣的“青莲美荫”四个大字,取自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中“青莲”之意,看得出主人是攀附李白为其先祖,借历史名人光耀门庭,两侧的对联是:“八龙绕井烟村门户腾贵气,百凤朝山草野文章存世家。”这幅楹联中的龙凤正是这个古建筑群落最早的主人李廷龙、李廷凤的名字。
走入祠堂,祠堂沉积的文化便如同泉水般一层层涌现而出,内容丰富的楹联,精美的木雕石刻,别致彩质浮雕图案,异彩纷呈,使得祠堂内富丽辉煌。看着这些楹联和铭字,使人想到主人不俗的儒家修养。
祠堂前檐柱外面原先刻有楹联“先辈勒俭持家做出许多事业,吾侪耕读为本莫忘这个根源”“破四旧”时被铲毁,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仿制的。后檐柱外面镶嵌也有一幅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知为何,这两幅楹联总是深深地触动着我。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一个家族中形成的家训吧。相传李氏兄弟是从湖南岳阳逃难来到此地,无人知晓其祖宗是干什么的,也许在明末清初因为某种原因来此避世,通过这前后两幅楹联让我猜想他们应该出生书香门第。
前厅两侧各开一个随墙门,为平时出入两厢的通道。东门名为“平为福”,西门名为“居之安”。从门的名字可以看出主人祈求安居乐业、平安是福的心态。
拜殿两侧外墙上各有两块字辟,其上分别书有笔力遒劲的“忍、耐”两字。据说,两字的边框上曾刻有“渔、樵、耕、读”和“梅、竹、兰、菊”的木雕,这些精美的木雕在动乱的年代已经被毁坏,可字壁上的对联还依稀可见。西山照壁上书着“忍”字,两边的对联为:“头上有天心可对,眼前无事业当修”。横批是“安分守命”;东山照壁书有“耐”字,两边对联为“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横批是“顺时听天”。
在字壁下方还有防火用的“廉泉井”和“让水池”,以喻示李氏家族讲究清廉礼让。我想忍耐这两个字可能也是他家的家规族训,告诫后人不要张扬,学会忍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勤俭持家。
各厅堂内都设有天井,天井中的丹池或方或圆,一个丹池两旁楹联为:“新知涵养转深沉,旧学商量加遂密”,把朱子的话刻在这里其含义意味深长啊。
屋内的装饰艺术也令人目不暇接,精雕细刻的柱础,玲珑剔透的窗棂,曲径通幽的走廊,精致豪华的陈设。祠堂虽历经烽火洗礼却依然保存了很多朱底金字的楹联:“门近清溪晚晴喧石漱,窗舍修竹永夜动秋声”。前檐两山墀头听说是用景德镇瓷器拼贴的花鸟图案,出檐下面也有一幅对联“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些书写美观,工整对仗的文字,散发着古色古香和淳朴之美,也呈现出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兴与衰的沉重历史,反映出这个李氏家规包含了诚勉、耕读、感恩的理念和美德,这些也许就是这个大家族历经几百年不绝的源泉。
对于已经多次来过利川的我来说,这个位于恩施仙境里很小,也很简单的四A景区,只有一个荷塘,一个山村,以及一片古建筑群,但我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在前人遗存的景观中行走,读着这些楹联,总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沐浴和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