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文主题阅读20181004:
《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 -《爱,不是感觉》&《关注的艺术》
引入:
有没有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听别人讲话,但是很少会认真倾听?
你现在在思文里看这么多人发言,是在听别人讲话,如果是你的朋友伙伴给你讲一些自己的心路和困苦,你还是如现在的模式一听了事吗?或者我听你讲一点分享,我说你装;我听你讲点故事,我不断的在里面给你做弹幕?
倾听是对说话者的关注。有一段资料这样说:
“学校教育学生学习各类科目耗费的时间,与学生长大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可能恰恰成反比。例如,一位出色的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大约用一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谈话,八个小时倾听。但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孩子阅读,教他们说话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而在教孩子如何倾听上,学校几乎从未做出任何努力。”
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怀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说到我最开始做倾听这种操作的时候,对方当想跟我谈及一些心事,说起一些麻烦或者烦恼,我都能捕捉到这些时候,然后我把自己放静下来,我中间不做轻易评论或者是建议,听对面说完,或者是看对面打完消息。不管是光辉历史或者是幽暗岁月,积极的成长还是消极的困扰。倾听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应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一、接受者的倾听模式
之前六月份我去听一些分享会,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听下来之后我觉得做分享的老师她的内容是太~~~~精彩啦,特别受用,但是我听见也有这样的一些声音冒出来:“哈?她讲了什么,做这练习干哈用?没用的吧?(厌烦脸)”……
每个人感受可以不一样,吸收程度也略有不同,但是我不赞同他们的一些抵触看法:我可以理解老师在里面讲的大部分方法和练习,因为她做过生涯规划的工作很多年,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识富有价值,所以从头到尾都在认真倾听;其次我对他的分享主题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倾听分享会能获得实用的方法。
二、给予者的倾听模式
最常见的就是倾听孩子说话,根据孩子年龄不同,选择的倾听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去听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说话。
我们或多或少有过相关的体会,一个6岁小朋友,说起话来可能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父母有几种典型的处理方式——
1.直接让孩子闭上嘴;
2.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做理睬,孩子只能自言自语,或只有跟空气对话;
3.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
还有两种不太容易的处理方式:
4.有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所以,通常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
5.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哪种最好,是不是对小朋友投入的关注越多越好?
首先,六岁大的孩子很爱讲话,如果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父母就没有时间做好其他事情。其次,努力倾听并认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话语,这将使父母感觉筋疲力尽。最后一点,六岁大的孩子说的话,大多单调而乏味,整天倾听,只会让你感觉无趣而厌烦。所以说最好综合以上五种方式,有选择地权衡运用。
六岁大的小朋友并无明确意图,在认知世界的这一个阶段,常常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需要你的倾听,须知他们即便自言自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父母只要假装倾听就足够了。
所以说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平衡点”很难掌握。尽管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本就有限,许多父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也不肯付出精力用于倾听。
因此,倾听的质量确实跟听者是否有闲时间有关系,这种因素确实占一大部分;但同时,有的父母可能认为,假装倾听或顶多是有选择地倾听,已经是真正的倾听了。但这只是自我欺骗,目的是掩盖其懒惰。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把倾听的时间用于孩子,而且它也必须是属于孩子的时间。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包括你不佳的情绪或别的念头等等,就意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倾听
而为什么不在一个专用时间里,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倾听一个六岁小朋友单调、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
首先,愿意这样做, 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你给孩子的尊重,等同于给一个演说家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进而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
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
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
我以前在了解家庭教育中跟孩子的沟通模式的时候,里面经常有讲,父母无论多忙,一定要抽出那么一点点儿时间去专门陪孩子,去听他在讲什么。在我的观察里也确实如此,我们家人通常叫“哄小孩儿”,妹妹还很小的时候会对很多东西好奇,父母经常是看她说一些很幼小的言语,不厌其烦的回应。因此父母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小朋友年龄总会增长,如果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那么当他逐渐成长,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无意去学习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
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 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
这一点让我想起,在有的家庭里,未成年孩子跟父母的互动是很僵的,可以说是基本没有有效互动,也许跟曾经他们在父母那里受到的尊重少有所联系。
所以说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
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但总的原则始终是,不论年龄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
尽管父母与年幼孩子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不过仍需给予全部注意力。而当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倾听的总体时间,显然要少于六岁时期,这个时候他们讲话的目的性更明确,不像幼儿时期那样随意。不过一旦他们开口讲话,和小时候相比,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四、子女需要倾听,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
有一个事例是这样:
有一位30岁的人,因过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忧郁症,22岁时的一件事,最令他痛苦和伤心。
他跟他的父母是同一个学术领域的人,当时,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论述当时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他有过高期望的父母,也为他的优异表现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尽管他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且是位置最明显的客厅,但整整一年时间,父母都视而不见。
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时间去读一读,但他们根本未曾翻过一次。“要是我主动开口,要求他们阅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不会拒绝。”
后来他再次对“受关注”这件事说出体会:“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疑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哀求才能如愿,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五、认真倾听就是爱的行动
通过这么多细节我们已经了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会使说话者心有灵犀,更为坦诚,更愿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隐藏。这就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倾听真的不是,我听你无所隐藏的讲完自己的心声,我随声附和两下,嗯,啊,就完了。所以它是耗费精力的过程,而且须以爱为出发点。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我自己经常跟伙伴互相倾听,在这方面我的感受还是比较明显,如果各位目前很少有这种体会,那么可以尝试找一两个你觉得安全的,信任的伙伴,放下自己的壳子,去做倾听。
倾听六岁的小朋友讲话,通常是相当枯燥的,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假如你能够做到,就是真正的爱的行动。事实上,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去听分享会也一样,认真倾听分享会的内容,就是爱的付出,爱的行动。我愿意思考其中的一字一句,认可老师分享会而做的努力,我也愿意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至少在我这一方面,分享主讲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同时,主讲老师能从听众当中,感觉到特有的关注、理解与爱,这对于他也是一种回报:爱,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
但是,我们通常缺少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是叫人难受的事。实际上,我们最多只是有选择地倾听,头脑中早已有优先事项安排,所以,我们总是一边倾听,一边想着怎样尽快达到目的,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我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防止对方歪楼或者自己歪楼,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
六、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因此,《少有人走的路》认为,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而婚姻就是其最佳的表达场所。但遗憾的是,很多进入婚姻的人不懂得倾听。因而在心理治疗上,对于婚姻出现障碍的夫妻,治疗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他们学会倾听。
医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特地安排时间倾心交谈,他们通常都感到这难以理解,会觉得很奇怪,太过正经,缺少浪漫。 事实上,除非专门为倾听安排时间,并选择适合的场合和地点,不然的话,治疗就难以顺利进行。
通常,当夫妻在准备饭菜,或下班后感觉疲倦,双方就难以深入交谈。他们彼此的倾听,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草草结束。如果他们能完成一两次像样的倾听,他们会更多地理解和关注对方。
有的时候在治疗结束,夫妻一方甚至可能激动地对另一方说:“我们结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了解你。”所以说,互相倾听是特别好的两个人互相走进的互动机会,如果你们目前觉得了解不足,那么可以尝试多一点时间去互相倾听。
因此,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而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
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
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把其他杂念排除在外。这一切可能枯燥而乏味,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出很大的精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意味着真正的爱,懒惰者无法把工作做好。如果我们不那么懒惰,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习惯。
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
七、爱是真正的付出,爱不是感觉
综这么这么多上,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因此,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爱不是感觉,这里所说的“感觉”,说的是——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 这些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通过行动去爱却相当困难。
比如,有的父母看了上面这么多关于倾听的原理,回头他们会觉得,嗯,我会多陪陪孩子去玩玩的,每天用那么几分钟听听孩子讲一些杂碎的话。就会觉得,诶,我对小孩儿还是很有父爱或者母爱了吧,回头他们还是一听见就烦,巴不得赶紧给小孩按了静音模式。
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它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它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 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
所以,无论是对伴侣,对孩子,还是对思文,愿我们的爱都能无比真实。
群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