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回归自己。他的职责是找到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而是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
这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写在小说《德米安》中的一句话。
那么,我们该如何回归自己?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命运呢?
黑塞在其另一部小说《悉达多》中道出了真相,这本书被美国作家亨利.米勒盛赞为“比圣经新约更有效的一剂良药”。
主人公悉达多年少有为,一心求道,历经了悟道、迷失、觉醒,最终在知天命之际获得重生,求得“自我”,回归“自我”。
这是悉达多对命运的探索,更是黑塞本人对命运的探索。
精于印度教和中国道家思想的黑塞,深谙人类命运的真谛,并借由悉达多的一生向我们传递充满智慧的哲思,直抵人心。
读这本书,我犹如坐上了飞驰的过山车,内心一次次被猛烈地撞击,又仿佛被一把钢锯凿开了我幽闭的心灵,引领我认识“自我”,通向“自我”。
如果你正或困惑,或迷失,或焦躁,不妨和我一起翻开《悉达多》,去寻找自己的命运。
01 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身披万丈光芒;而有的人却一身铁锈,为抵达罗马而疲于奔命。
悉达多便是前者。他强壮俊美,学识超群,家道殷实,既是被寄予厚望的婆罗门(印度最高种姓的贵族)之子,也是令无数闺中女子芳心荡漾的“如意郎”。
然而,这位贵族青年却执意褪去“万丈光芒”,偏要出家做沙门(以乞食为生的苦行僧),只为奔向心中的“罗马”——求道,以回归“自我”。
即便父亲坚决反对,他还是决然地脱掉华服,抛下一切,追随沙门长老修行而去。
因为,早已看穿贵族生活真相的他,绝不愿成为“千万庸碌的婆罗门中的一员”;更何况,眼前的一切,奢华的生活,似锦的前程,根本给不了他丝毫幸福和安宁。
他要借苦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最终找到内在的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我”。
这是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路,“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正如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所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成为自己,悉达多总是特立独行,格格不入。
他先是用了三年时间追随沙门长老潜心修行、斋戒、思考,并习得了如何克己,还被长老赞为“伟大的沙门”。
可他决定“辜负”长老,毅然离开,因为他悟出“克己”并非真正的“自我”。
随后,他又有幸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并深深折服。同行的好友乔文达与众多追随者都因此而皈依佛陀。
执着于“成为自己”的悉达多却再次选择了离开。他要“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求道——放弃做沙门,步入尘世。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 世界上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知道如何将自己给予自己。”
悉达多正是如此。也恰恰是因为此,多年后,终生追随佛陀的乔文称悉达多是他唯一见过的圣人。
02 不走弯路,何以走正道
黑塞曾说:“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而离开佛陀和好友的悉达多选择的正是这条路:
“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我要拜自己为师,我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风华正茂的他决心如初生的孩童般,去经历曾经熟视无睹的一切,去体验曾经不屑一顾的尘世生活,从头开始生活。
只可惜悉达多这次“出轨”了。他本是为求得“自我”,却彻底迷失了自我。
刚开始,他还稳如磐石。不管是向名妓讨教爱的艺术,还是向富庶的商人学生意经,他始终克己复礼,洁身自好。
可时间一久,那个潜心修行多年的悉达多渐渐土崩瓦解。他沉溺于锦衣玉食,纵情于美色美酒,彻底被世俗囚禁,被钱财俘虏。
这般奢靡无度的生活,拽着悉达多在尘世间飘荡了二十多年。他的灵魂被欲望腐蚀,身体因惰性而笨重,整个人如同行将就木的老树,从根儿上烂透了。
他因而痛不欲生,一心求死,以粉碎眼前这腐朽不堪的生活以及支离破碎的自己。
可就在濒死的最后一刻,长眠的灵魂被猛然唤醒。内心有个强烈的声音呼唤着悉达多——像个孩子般重生。他顿悟:
“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
他也由衷地庆幸:
“亲口品尝尘世的一切很好。尽管孩提时我已知道,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我熟知已久,却刚刚经历,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我庆幸我经历了它!”
正因经历了这番迷失与痛苦,悉达多才真正地觉醒,并回归真正的自我。
恰如契诃夫所说,“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会不留痕迹就过去,对现在的和将来的生活来说,我们所走的最小的一步路,都是有意义的。”
人生就是一场轮回,不走弯路,何以走正路!
保罗.柯艾略笔下的牧羊少年的寻宝之旅也是如此。
为了寻得远在金字塔下的宝藏,牧羊少年卖掉心爱的羊群,经历被骗光钱财、到水晶店打工,后又穿越沙漠,陷入部落之争,差点命丧于此,最终抵达金字塔。
可此时少年才得知,宝藏根本不在金字塔,而是藏在当年出发的那座破教堂。于是,少年再次穿越沙漠,回到教堂,如愿找到了宝藏。
宝藏明明摆在眼前,少年却历经千辛万苦,来回两次穿越沙漠,这不是走弯路吗?
然而,若不是吃尽了苦头抵达金字塔,他怎可知晓藏宝之地,又怎可得偿所愿呢?
没有最初的出发,何来最终的抵达?
03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
再次觉醒后的悉达多,已是花甲老人。
看着“河水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他决意向河水学习,正如渡他的船夫所说,“一条河可以教会人许多东西。”
他常常久久伫立于河畔,凝气屏息,专注于倾听河水的声音,那是世间万物的声音,更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因而学会了“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河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数年后,白发苍苍的悉达多与垂垂老矣的乔文达相遇。
当得知乔文达依然孜孜不倦地追随佛陀探求真理,他叹息道:
“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一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
我们常常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眼前事物,便是如此。
在悉达多看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他也坚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当触到悉达多坚毅又平和的目光,并笼罩在他所散发出的纯洁、安宁与光明之下,乔文达深信悉达多已然回归“自我”,感佩之情溢于言表。
我不禁想起我尤为喜欢的电影《冈仁波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前往冈仁波齐的朝圣者们,无一不是如此。
管它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雪交加,管它是莺歌燕舞,还是荒无人烟,他们的眼睛和心灵从来只想着当下的每一步。
而那条漫长的虔诚的朝圣之路,便是由当下的一步步铺就的。
04 写在最后
在求道之路的尾声,船夫告诉悉达多: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这正是独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唯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独自扛过命运的风吹雨打,熬过命运的炙烤淬炼,方可浴火重生,翩然翻飞,最终觅得出路,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