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人有目的,目的可以用于大自然么?日常经验存在目的,目的可以用于统一所有经验的总体么?这种对于语言或概念超出其存在的经验超出其日常语境的运用,合法么?其合法性论证是可能的么?

2人生而无知 而并不愚蠢.

无知和愚蠢区别于对于没有根据时不做判断——知无知和妄加论断。

妄加论断在经验中简直难以回避,但是对于离开根据的论断其心虚,不安,抗拒和警惕,可以是区分人的一个标准。求知 理性和纵欲之间在这里分野

3就让巨石和海浪拍击 基于自身的秉性冲撞 在冲撞里验证 真存在其间

4心理学上容器的概念,和哲学的逻辑作为某种非实在的 不满足的形式可以类比。

5几种自然:
1 基于逻辑的推进,因果相继。
1.1基于自觉带来思维的推理。命题作为认知中的客体呈现。这里,思想或观念总是置于意识的框架下存在,这是逻辑配置。这个框架突出来的是意识的内容(客观思想)的存在所奠基于的意识的存在本身。它突出来的是人作为subject而非object的情况。
1.2物体对于自然律无知不觉而总是没有例外地服从自然律。物体作为object存在。
2 基于心理的惯性推进。这里,心理状态作为历史的结果,它成为下一步的方向,而非基于某种逻辑的作用下的决定。心理状态作为某种死亡的东西的阴影,把它用作未来的方向标是抹掉了未来的可能性的空间。混淆了实践中的因果之间有别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相继。自然现象的因果这里指的不是自然规律对于现象之间因果相继的决定作用,而是指先后关系中不同可见现象之间的序列关系。实践的因果指的是可思的理念作为因,和可见的结果,是根本不同的东西。

6其实是被接受和接受自身。在逻辑上,这关乎理念的存在。但是,还不涉及其真假的判断

7就积极的求知或新鲜感作为活着的基底,物欲会由于满足或欲望本身随着年长而褪色,逻辑的学习总是能够带来耳目一新,超越身体的衰老。

欲望的适度原则。度的衡量的标准,在欲望自身之外。在置于种种的综合的协调平衡的统一里。那统一中的being作为度量的标准。就像一个圆的圆心规定着圆周运动

8构成市场路径的是理性的估值和趋势作为惯性的交错作用,如同电磁场中感抗的共同作用。

9身体书写欲望,赤裸身体是欲望的表露。语言就其本质是一种非直接的东西,它需要基于意义的承载而存在。它并非基于自身具有本质。因此,语言天然并非关乎感性的欲望,而是源于理性。
人的脸,是身体和语言的结合。说眼睛会说话,它作为身体在表露欲望和意志。虽然所说的东西最后还是某种世界中的东西,但它已经基于语言作为思想的内容而非世界本身。思想的客观性,以及其真要求它指向世界,但是毕竟思想和世界自身是根本不同的东西。如同意识的存在和意识的内容的区别。回到事情本身,不过对于思维提出对象和内容上的指引。
欲望所致可以看作天然的语言或自然语言,就像疼时的喊“疼”,皱眉 呲牙咧嘴。它们并非源于理性的决定,而是基于因果决定。这甚至并非文化的决定,而可以看作先于文化而决定文化的部分。不同的物种,在疼时的呲牙咧嘴 惊慌时一致的。一只猫如此 一只狗或猴子如此。

在某种整体性的统一的being里,着眼的是存在的是其赋加于质料的形式。质料不对形式负责,形式并非作为归于质料的性质。这样,如同理念的在先的情况,这里也是形式作为本质,是在先的。落到以欲望为质料的生存上,存在的本质并非归于质料,而是归于某种灵魂的一,归于先于质料或并非归于质料的性质的形式,它施加于质料之上。

灵魂具有欲望其饥渴的满足的部分,在其时,灵魂迷醉于欲望享受它而并非非法。但是灵魂之为灵魂,有别于纵欲、关于欲望的欲望,在于它能够综观种种诉求而寻求获致多的协调平衡的统一。基于某个当下切身的要点的判断,关于那个轴心的being的判断。
欲望是这样的东西,大体满足了,其满足就在取消欲望自身,意识离开它转而它顾。关于欲望的欲望、纵欲是眼光的局限或无知,没有认识到种种客观诉求的存在,只知一点而困于其中。洞穴。徒劳而绝望地在局限欲望的荒瘠之地挖掘。落到存在的某种质料的本质主义。失去面对无知的荒原的能力。失去往荒原中求知的诉求,离开对自身的无知的接受

10语言在说人,而非反过来,指的是文化对于思维的规定。

文化作为一种语言的语境的构成,把它看作完整的语言的形式构成

11就真实而言,童年如同欲望的位置。另一方面,童年作为一种统一的存在者,不是终点,而是真实的起点。它作为一种基于基因勾连了经验的个性秉性,这里的经验主要指主体方面的秉性,如同一面镜子,镜子本身的情况而非对象的情况,它会成为对象的映射出来的构成形式,而映射出或看见经过筛选的东西。童年作为起步而非终点,回到童年指的是回到自身真实的诉求,就目的设定而言不被环境的要求所规定和欺骗,但是这只是真实的第一步。不被骗并不保证不自欺。后者的诉求提出来的是对于诉求本身的真假对错的问题。童年作为起步,不如说回到真实的起点,回到一条求真的路。童年只是这求真向善的路的第一步,它作为潜能,求真探究的是更富于逻辑更确定和有远见的可能性。离开那些逻辑上不可能的诉求。向善向上在于基于逻辑重塑理念,让理念自身内化逻辑作为逻辑的构造物。这里先天的是统一的诉求浑然的一的存在诉求,以及基于秉性构造出经验中的朝向。基于生命冲动一的冲动总是能有所见。童年就是关于世界的初印象初见。

12人就像非线性电路中某段,a是这段,b是那段。仅仅这段的线性特征就是它的人生它的世界。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投合的自己能看见的世界和人。而不理会别的作为无聊的话题。
这种选择性无关真假。任何一种选择都具有基于自身的基底之上的真假可以探究

它们是面向的不同,不是真假的不同。真假作为逻辑,是进一步的诉求

基于to be的诉求,条件的东西才作为条件,引向总体的推论或判断。这里存在质料和其嵌入的形式之间的关系。离开那一的诉求,条件的东西仅仅是那东西本身,并不引向推论和判断

13把自己的行动化为语言,言说不可说的东西。

用实践言说目所可见耳所可闻这些可说的行动之外的东西。在这里,可见可说的东西其语言所指确定的可思的东西其践行本身作为语言,去言说不可说的东西。所言说的,是人性的法则,有别于文化制度的传统的规则。前者源于先天,后者后天。

因果关系中,因之善恶的判断以其果的善恶之昭然为标准。支配者的理念为因,造成受支配者的果。支配者以受支配者为镜,前者在后者的状况反审自身理念的真假善恶。
结果的善恶之昭然。这昭然在于我们所诉求的东西实在性最终归于某种直接的直观的东西上。就此而言,世界是平铺直叙的。譬如苏格拉底的线喻的四分。可思之于可见,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可思和可见它们作为不同的东西的划分,可以在一条线上并列有序。就这种并列有序中,它们同时作为可知的2类,是人生而有之的。它们都是人的天赋。并不能够对于它们的殊异相互化归于某种同质的东西。只能把它们的殊异置于某种秩序和支配性之下构成整体的统一。这整体并不否认任何之一的存在,而是基于它们殊异的存在置于秩序中不同的位置而加以协调统一。

另,支配权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可以让渡的权力,什么不是?
权力的边界在于可以说清楚的。不可说的,或逻辑上就不可能说清楚的东西,是权力的合法性的边界。但是权力天然对于未知敞开,涉及人的无知下不得不的决断。而权利则局限于已经可以说清楚的东西。

以果为镜,可以鉴因之真假善恶。进一步,以理念善或论证的思辨严谨为标准,可以判断论点或理念的真假。前者是认识论的进路,后者是本体论的判断

14
w所谓不可说的伦理审美等,指的是真假局限于可以论证的论点。对于不可论证的,不去说它。
但是人的另一个宿命,是对于无限的敞开,承接自身的命运。生存于无知和未知中的宿命,使得人总体上对于自身的无限性,超出知识边界的无限中任何行为的绝对的结果负有责任。无限的境遇和知识的有限是人的境遇。谨守慎微和虚心是分所当然。人可以有豪放辽阔的心境,但是那如果为真,必蕴含知道自身的无知这自觉。这使得那辽阔免于鲁莽,为同时自身和它者和大自然的存在留有一席之地。

在关系里,审视自身纵欲的部分,它作为某种难以回避的冲突的原因。这时,它者作为自身纵欲的镜鉴。认识到它后,
以理性加以节制。

理念中天然包括原因的求知。其践行开启向上的路。对于求知诉求而言,求知的实践还是向下的路。

认识到善作为最大的知识,就是认识到本体论或原因之于现象作为结果的存在。揭示求知向善作为人生而有之的机能,先天的冲动。这是在意志层面认识其作为生来禀赋而存在的事实。
善落到辩证法上,指出来的是求知的每一步都要踩着论证的梯子而行,使得论点作为知识有别于意见

15没有作为源于无知,而非懦弱。懦弱本身也源于无知。

无知为诸恶之因。
进一步区分无知和愚蠢。无知可以表现为愚蠢,但也可以表现为知道自身的无知而不妄做判断。
知无知带来求知的实践。如果停留于无知而无求知的践行,有悖于对自身无知的认识,还是一种愚蠢

16观点总是作为相应运思的方法论的产物。始终明确过程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

17在认识里,类、性质 属性之于对象的实体,是不满足部分。对象是作为实体的这某物,个别的东西。
实践里,基于目的 诉求,它们之于具体做出来的东西,是后者的含义,本质。
个别的东西作为对象不存在本质。实践中目的从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而是如此这般的东西,是类。
实践归于作为类的理念,认识归于个别对象。

18权利 可预期 值得诉求
权利是用来主张的,而非作为离开主体的主张就被给予的东西。在认知里它是理念,而非单纯的被给予物。

19理念的归因在实在或非实在之间只能落在一头。
可见和可思之间的关系。现象嵌入逻辑构成其理解,以及更大秩序或完整背景中的成因。就经验而言,它已经作为可思的逻辑作为形式的构成物。按康德并不存在任何撇除知性所参与的经验。
思辨作为真理的形式,和实在的真理,包括关于世界的判断之间,也是这种形式部分和作为其构造产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的是作为分析命题的逻辑和形式。
一旦把本体置于实在的绝对真理,导致的就是对于有限的人的认识的方法论的摒弃。方法论就是不存在的或多余的。全知全能的它,任何知识都是本体上直观的,而非作为间接的推理。它不需要推理,因而思辨与它是没有必要的东西。
类似罗素在谈论关系数时,两个不相交关系的序列相加,这里序列的和是直接给出来的东西,而指出这个相加序列的关系是后于它基于其给出而被决定的东西。

人总有统一的诉求,求一的冲动。但是,诉求和实现是两回事。
在提出问题和找到答案之间,还有求证的阶梯。

20人之间,存在自主的决定,那些自主判断目的,以及仅仅基于自身的理念偏好决定择取何种目的的时刻。在相等的材料性事实的条件下,选取何种形式或眼光来构造它们的统一,所基于的是个人化的意见。这里,除了意见和材料性事实之间的衔接勾连而统一之外,仅仅要求两者之间的勾连统一,并不对于何者being作为轴心具有先天的规定。就此而言,实在的理念在作为审美的产物而非科学命题。
它决定了个体的风格根本上决定了个体作为的轮廓。就此而言,人和人之间的理解和相通可以期待么?除了基于偶然的相同而相互理解 相通,此外,便是不可能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历史,而不能推及应然。
知识还是意见?知识和意见的区分总还是基于存在某种外部标准。但是这里是一种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而非真假的问题。任何问题基于真假的可判断而从这里剔除出去。

关于世界,是无知还是还未发生?无知 不可知,基于事实已然存在或者先定,比如科学事实在作为物质没有例外地总是服从的规律,还是实践领域基于人的决定或理念,而人还没有决定,或者说在经验中并不存在实在的理念。理念本身作为统一的轴心,它自身又是历史的,作为人认识论的基于具体条件的判断。
这里涉及的是对于人的判断(理念)本身是否存在先定或先验性的分歧。这里涉及的是纵欲作为基于人性向善一种整体的统一而被克服,是理性的。在这时,日喻就是贴切的:世界作为实践的构造物它总是基于到处的协调统一的诉求以它最初的动机而造就,就如同物理世界中重力原则构成所有建筑到处需要考虑和克服的第一原则。物理世界的金字塔基于承重的考虑,宽底在下而尖顶在上,自下而上营建。实践的人的世界,从一个点,那统一的存在的一的诉求作为无处不在的发轫,基于这个点发展出整个系统来。还是用一个三角形来比喻的话,金字塔的奠基不像物理世界中在下的质料性或物质性诸多,在这里它如同日喻所描述的,从最上面那一点发轫营建,为尖顶的那一点东西所奠基承接。就本体论而言,世界归于那一点,那个体总是存在的统一的先天诉求。

统一的诉求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对于自身的行为的结果负有责任的认知。另一方面,是任何判断,它总是要求能够达成对于对象的多的协调统一。后者关乎对象的存在,服从于对象的客观性要求。前者开启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从理智的实例(它作为形式或逻辑作为实例比如正义的城邦的不满足不独立的部分),到理性和真的形式的分析,得到的那个共有的分析命题,就是作为诸理念之母的善。理念之母,它产生出真理来,指的不是太阳晒石头热这种太阳晒和石头热之间作为根本不同的现象,而是一种方法论基于它发展出一个判断来。这里,真是逻辑,把结论总是置于整个推理置于条件的考察下相对应的东西,而不是把真看作句子自身的性质。

始终判断可知还是不可知,分辨它们的界限。
以及不可知和还未发生的区分。后者更是一个哲学命题,前者还是经验命题

21哲学命题作为分析命题,在于哲学作为对于人类行为和思想本身的考察,在一种共性的形式或逻辑作为类的分析而言,而非科学意义上关于对象本身的综合判断。
哲学命题揭示人的运思的合法性所基于其的逻辑原则。它是实践中消极性的理性。它并不涉及关乎世界的具体判断,它关乎我的运思的作为无中生有的建设性存在的一些原则。它描述的是实践领域,其中的宪法,先天命题。
苏格拉底的理念善作为伦理学的逻辑,是非实在的。或者说作为对于世界的描述而言是不满足的。它只是任何判断的方法论的指出:离开方法论的运思失之于思想的随意性偶然性,沦为意见而非知识。近代哲学则基于语言学的转向和分析的方法的兴起,据有了谈论世界的工具。从而使得加字哲学成为可能。对于某类事情的关心,基于其实例的给出在类的类的方法上做出逻辑的分析。在这里给出的逻辑中有别于苏格拉底的分析的最初的一步,搁置所有对象方面的情况二留下任何对象的考虑所共有的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要求。在这里,对象方面的情况在分析中并没有被彻底搁置。而是从其最初的条件或目的或诉求的确定开始,认识其蕴含关乎世界的判断的逻辑命题。
这也是古代形而上学着眼于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运思逻辑的考察的本体论和近代哲学开始着眼于世界的考察之间的区分。也可以看作通过主体的唤起进一步回到世界的客观的两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怀化市王瑞龙※《向好之心》 心有宽容,便纳善去邪,备师是非认辩,趋利避害,乾坤本一转阴阳。 心有改善,穷则思变化,...
    王瑞龙笔记阅读 581评论 0 19
  • 擎“金砖”火炬,破治理困局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上的发言,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强劲的稳定性...
    77183a17bb6f阅读 17评论 0 0
  • “裸奔”效应 题记:其实人生来就是赤裸的、毫无遮拦的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一丝的晕染;逐渐地,我们这个赤...
    远方与荒原阅读 21评论 0 0
  • “无用功”论离开产品的创新 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做出了经典定义: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建立新的...
    无终钓叟阅读 17评论 0 0
  • 聆听党员亲述生平,拾起被尘封的红色记忆。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红色基因“活态传承”调研实践团前往巢湖九久夕阳红...
    will_0b8b阅读 2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