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封禅”二字,“封”为祭天,“禅”指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孔子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天地,才算名正言顺地受命于天。
根据考证,我们的“封禅大典”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各个时期的“封禅”仪式都有所不同,目的也从最初的“祈求平安”到最后的“君权天授”。
《尚书·舜典》记载,黄帝生而神异,天降祥瑞,他在泰山上刻其功迹,于荆山下铸造九鼎,可以算得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封禅。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提到,齐桓公称霸后也想登泰山封禅,但齐相管仲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念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项、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这些君主之所以封禅,是因为当时出现种种祥瑞,如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等。而显然齐桓公时代没降下这样的祥瑞,因此,齐桓公不可以去泰山封禅。
可见,并不是任何朝代、任何君主都有权利进行封禅的。《史记·封禅书》就提到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在当政期间,如果盛世清平、百姓安康,君主便试图以封禅的形式告之于天。《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而祥瑞一说则颇具神秘性,多有人加以利用,宣称何时何地现出何等祥瑞,以象征帝王功德之高。因而虽然封建君主对封禅一事历来极为重视,但若无一定功绩,也不敢轻言封禅。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进行过封禅的君主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封禅。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君已然产生了觊觎天下之心,其中以秦国尤甚。秦襄公曾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此举被司马迁评价作:“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这种昭告天下以示霸权的心理一直影响着秦的历代君主。到秦始皇清扫六合、一统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但这次封禅却没有按照赢政预想的进行。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蒲车,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而且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这些完全不符合秦始皇所想要的威仪,一怒之下,他将儒生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以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由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随后汉武帝又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做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之后,汉武帝又先后八次前往泰山。
汉武帝之后,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皇帝分别到泰山进行封禅。但到明代,朱元璋称国家富强民族统一与封禅和给泰山神封号并无关系,便下令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去掉。并于公元1370年立碑昭告天下,不再进行封禅。自此,声势浩大的封禅活动才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