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时,被书中的故事温暖了,好几处的故事描述都让我眼睛湿润。此书是值得我们多读几次的上乘之作。
书中主要线索是一家杂货店的店主——浪矢雄治(以下称“浪矢”),一位年届古稀的杂货店店主,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以书信的方式为人们进行烦恼咨询所涉及的故事。此书的故事的想象奇特扣和人心弦不必多言,以免剧透。
浪矢没有学过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课程,也没有参加过寻解治疗或者动机式面谈的培训。凭什么他人提供烦恼咨询呢?
尽管他的人生阅历丰富,浪矢吃的盐比咨询者吃的米还多,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也很深,但这并不足以能为别人提供烦恼咨询。
人生阅历丰富固然对烦恼咨询有帮助,当更重要的是浪矢有一颗谦卑之心,这才能为他人做烦恼咨询的根本。
写信来咨询甚至是恶作剧的人,内心都破了个洞。浪矢说,“重要的东西正在那个破洞逐渐流失”,“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正是浪矢这种正视人的心声的态度,让咨询者在倾诉烦恼中得到被理解,在浪矢先生的回信中得到支持,努力修复内心的漏洞。
实际上,社工做咨询(或者辅导)工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社工需要怀一颗谦卑之心。所谓谦卑之心,我认为是一种不以自高自大的低姿态去努力明白他人,和有一种“不争”的心态。
低姿态
没有谦卑之心,那么所谓的烦恼咨询,很可能是好为人师,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咨询者如何做,讲一大堆人生到了,以一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姿态对待咨询者,也就不会对于信口胡说(恶作剧)的人也认真一一答复。
处于一种更低的姿态,才能够倾听别人的烦恼和感受,即使对于恶作剧的人也不例外,当他人感到这种真诚的谦卑之后,他本人也正视和修复了自己内心的漏洞,恶作剧也没有了。
浪矢对儿子说:“这么多年咨询信看下来,让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当案主有两难选择的时候,社工都会与案主分析利弊或者肯能有的后果,然后让案主自决选择。常被我们忽视的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咨询者的心情和想法是两码事”。尽管案主有了自己的选择,但内心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不然,怎么会让咨询者迟疑不决。
书中写到一个怀了有妇之夫的孩子的女士“绿河”,纠结要么选择堕胎,要么选择生下孩子。
浪矢与儿子说,“从信上看,确实能充分感受到她想把孩子生下来的心情,但关键在于,心情和想法是两码事。说不定她虽然渴望生下这个孩子,内心却明白只能打掉,写信来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决心。如果是这样,跟她说请把孩子生下来,就会适得其反,让她遭受无谓的痛苦。”
书中没有描述浪矢的回信内容,但知道结果是绿河选择了生下孩子。书中从侧面反映了浪矢对“绿河”内心感受的充分照顾,“人的心声需要得到正视”。正视心声,不等于能做到理解别人的感受,但能允许他人有这种感受和接纳他人的感受。
一个长者,给“绿河”的咨询回复,写到了深夜。如果没有一种谦卑的低姿态,在回信中更多的会是人生哲理课。
明白他人是不容易的
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感受是不容易的,我们也不习惯问他人感觉到“我明白你的程度有多少”。面谈方法需要学习、练习、应用和反思,是帮助我们能够在面谈时,进入一种准备去明白他人的感受的状态。
然而更难的是,能否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把自己的姿态摆低了,才能尽可能地理解案主。我尽管比你有更多知识(或者我是所谓的“专业”),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我会正视你的心声,接纳你的感受,因为你是独特的。
然而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感受,完全不是靠什么技巧。正好相反,我们要去理解别人的世界和感受都是困难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明白了他人而已。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写到,“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之所以有这种体会,是因为金庸后来经历了爱子自杀死亡的悲痛。他人的感受,可能离我们所认为的相差很远。
虽然说,不一定要结了婚才能做婚姻关系辅导,也不需要活到老年了才能做长者服务,也更不需要体验过毒品才能做戒毒服务。
但夫妻之间的各种烦恼、焦虑和压力,我们真的能够明白多少?白头人送黑头人的哀恸欲绝,我们又何曾能体会?即使我们都会有哀伤的经历。戒毒者的毒瘾发作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恐怕他自己都难以描述,我们又如何能够感受到?
谦卑地承认自己没有做到或者难以做到明白他人,才是对自己的接纳,也是对案主的尊重,百分百程度的同理心恐怕是不可能的。
罗杰斯说:“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陈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此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去理解它。”
我这样理解这句话:当我们承认理解他人的感受是困难的,才会提醒我们更好地、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不争”
也因为浪矢的谦卑之心,使他能够始终对烦恼咨询者做到“认真对待”这四个字。他在意自己给他人解答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回信有没有帮助到咨询者?当咨询者的选择让人生有更好的改变时,他认为“咨询者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谦卑之心所体现的一种“不争”:不是因为我拯救了他们,而是咨询者在咨询中能够自然地,安全地窗开心扉,面对自己的烦恼和选择。
如果社工因为案主的改变而高兴,是因为我们看到自己有强的专业能力,还是为因为案主的努力获得了好的结果?也有可能兼而有之。
而当案主没有动机去改变,或者希望改变但又难以做到时,社工对案主产生的或愤怒、或无奈、或失望、或对自己产生的自责,是因为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还是因为看不到案主有好的转变?这些都需要扪心自问,进而承认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人本治疗大师罗杰斯说,“当我与那些陷入痛苦的来访者一起工作时,我进入并努力去理解他们的稀奇古怪的世界,去理解并认识那种感到生活过于悲惨而无法忍受的态度,理解那种感觉自己卑微无用——每一种理解都以某种方式丰富了我自己”。
社工做个案辅导,最终受益的,还是社工自己,“某种方式让自己更丰富”。
社工免费为案主提供服务,不是我们认为案主理所当然要配合社工的资本。没有他人的不幸,社工又何来存在的价值?既然我们承认案主自身的力量才是改变的源泉,我们又有什么功劳?但拿了荣誉,领了奖的是我们社工呢。
有谦卑之心,才会提醒自己“不争”,不邀功。
《圣经》有这样一句话: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我不是教徒,但我认为,宗教是起源于人苦难和不幸,正因为苦难与不幸,教会人学懂得谦卑。
最后分享一名督导感悟:在个案辅导关系中,辅导者所能提供的重要资源就是自己。熟练及技术是些有用的工具,但辅导者本身的人格特质是最大的资产。虽然训练及运用辅导技巧过程也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辅导者如何当“一个人”的能力。辅导者必须是一个让对方觉得真实的、真诚的、安全的人,安全到能让对方去揭露、去经历真实成为完全的自己。
这种人格特质最需要的是一颗谦卑之心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