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59年10月,51岁的苏洵、24岁的苏轼、21岁的苏辙带着一大家子离开眉山,先从岷江乘船,经嘉州到戎州,再顺长江到江陵,然后改陆路,经荆门、襄阳、南阳、颖昌,到汴京。
作为进士,苏轼两兄弟之前都一心只为科考作准备,并不热衷写诗。在为母亲守丧期间,他们才开始看诗集这样的课外书,研究写诗的技巧。
这一路征途,是苏轼兄弟的创作之旅,父子三人经常同题写诗,互相切磋,形成他们创作的小高峰,也是一家人最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
【荆门惠泉】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正月初五,湖北荆州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潨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苏洵
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
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湲。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
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
苏辙
泉源何従来,山下长溪发。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
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
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
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父子三人同题写诗,父亲的高古,弟弟的朴实,苏轼的天下情怀已隐约可见。
【东坡日历】
2025年2月2日,周日,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初五
25岁,是日,父携家眷发江陵(湖北荆州),陆行赴京师(河南开封)。余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弟子由授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父除试校书郎。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正月初五。
52岁,是日,在开封,撰《皇帝回大辽皇帝贺正旦书》、《皇帝达太皇太后回大辽皇帝贺正旦书》。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正月初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3岁,是日,在开封,撰《瀛洲赐大辽贺正旦人使回程御筵口宣》。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正月初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4岁,是日,在开封,撰《赐龙图阁直学士正议大夫知开封府吕公著上表陈乞致仕不允诏二首》。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正月初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61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与法舟夜坐,谈不二法,应舟之请记之。轼。宋哲宗绍圣三年(I096)正月初五,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4岁,是日,在宜伦(海南儋州),与子过出游,作《和陶游斜川》。过次韵。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正月初五,时任琼州别驾。
66岁,是日,在大庾岭(江西赣州),北归途中。至岭巅,次前所题龙泉钟韵,寓召用之意。过岭,作诗。至南安,书《石钟山记》之末。轼。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初五。
【和陶游斜川】
宋哲宗绍圣三年(I096)正月初五,广东惠州
谪居澹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
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
中流遇洑洄,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
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
问点尔何如,不与圣同忧。问翁何所笑,不为由与求。
今日大年初五,在苏家父子的诗中似乎没有看到有“迎财神”的说法。不管怎样,我还是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