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与陈季常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月初二,湖北黄冈
(分行注明,标点不计)
轼启:新岁未获
展庆,祝颂无穷,稍晴
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
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
月末间到此,
公亦以此时来,如何何如?窃计上元起造,尚未
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
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
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
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
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
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丈阁下。正月二日。
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
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
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
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这件作品名《新岁展庆帖》,信中大意是苏东坡告诉陈季常,李公择要来黄州了,过完正月十五出发,估计月底能到,届时请陈季常过来见见面。
李公择是黄庭坚的舅舅,能诗善书,是苏东坡的至交,只是有才无相,林语堂说他又矮又胖。
陈季常即陈慥,是苏轼最好的朋友之一,是他的第一个上司陈希亮的儿子。陈季常豪侠仗义,颇有游侠风度,但更有名的是他贡献了一个成语“河东狮吼”,这是苏轼跟他们夫妇开的一个玩笑。
该作与苏轼寄与陈季常的另一件信札《人来得书帖》合裱在一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新岁展庆帖》正文14行,小字附记5行,行5至17字不等,行中偶有补字,整体舒朗恬淡,不以炫技为能,与文辞之轻松相契合,可窥见苏轼日常书写之状态。
就书法史中的名气而言,它并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最著名的书作,毕竟该年的寒食节所作的《黄州寒食帖》更广为人知。但就谪居黄州的苏轼而言,《新岁展庆帖》中展露出来的黄州生活却更为平常恬淡。
在《新岁展庆帖》中,苏轼并没有刻意诉说“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困顿生活,也没有“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失落怅惘,有的只是一些对生活琐事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苏轼在黄州期间有筑室、夜游之举,也知道了苏轼对沙枋画笼、建州茶器的喜爱。总之,《黄州寒食帖》的苦闷与《新岁展庆帖》的自适,一并构成了苏轼黄州生活的一体两面,这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完整的苏轼。
从书法作品的角度欣赏,苏东坡写得自然流畅、姿态横生,笔墨的丰腴中藏着骨力,线条的凝重中含着秀逸,一如董其昌帖后题跋所记:“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是苏轼书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
【东坡日历】
2025年1月30日,周四,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初二
39岁,是日,在丹阳(江苏丹阳),寄诗鲁有开(元翰)。作《行香子》寄陈襄(述古)。轼。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正月初二,时为杭州通判。
47岁,是日,在黄冈,宜都令朱嗣先来,语及欧阳修为夷陵令时事,为其书之,并书修所作《黄牛庙》。同日,与季常简,约月末入城。轼。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月初二,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60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作诗寄邓守安(道士)。轼。宋哲宗绍圣二年(I095)正月初二,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行香子·冬思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正月初二,江苏丹阳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寄邓道士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绍圣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遥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乃以酒一壶,仍依苏州韵作诗寄之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看看,和韵是不是很丝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