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对人不对事。
出现问题,首先是责怪人,还是检查程序?这是一个问题。之所以首先会责怪人,是因为我们首先涌现的是情绪,这个情绪需要有一个发泄对象。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伤了学生的自尊,制造了对抗。首先检查程序,人就受到了尊重,但是,又没有纵容事情的失败。
当我们把一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很生气:“为什么没交作业?”
学生一堆理由:没听清楚作业。或者忘带了这类的原因,我们就会很生气,上课时候作业说了三遍还是没听到,你说忘带就忘带了我怎么知道是真的假的,其实我们很清楚,学生就是在自我辩护。偏偏,我们就要跟学生进入博弈模式。因为我们在试图分清楚是非,但是分不清楚,或者成本太高。有的时候会吵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这是为你好,你的知识进不了我的脑袋里,忘了作业不会问一下别的同学吗?
有时我们也会怪自己:是不是没有权威,没有号召力,管不住学生?不然为什么别的科目的作业就能写完,偏偏自己的课写不完作业呢?
然而这些,往往是问题的根源。
正确的反应是什么?
借着学生的理由,把程序上的漏洞补上,并且,教学生相应的方法技巧。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我布置作业你没听清楚?那说明程序有问题,我以后把作业写在黑板上,你就没问题了吧?”
上周五,我让学生把报纸抱到教室放到柜子里,因为办公室实在没有地方可放,没多大会,班主任叫一位同学下来问我报纸是不是需要发了,说那几个学生把报纸都发了,我纳闷了,我没有让发啊,我只是让抱上去啊。下了课到班里一看,报纸倒是收回来了,可是弄了很乱,不是按照日期摆放的,当时火气真的上头了,噼里啪啦的把那个女生吵了一顿,班主任说我也别整理了,等以后发的时候再说,可是我看着那堆报纸实在急了慌,抱着去会议室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日期归整了一下,边整理心里窝着一肚子火,如果这是我家小孩,我指定要花一节课时间去说她,最后发现少了三张报纸,也找不回来了,没有一个同学说自己多拿了。
直到报纸整理完,我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说不怨那个学生吧是假的,但是估计还是自己没有说清楚吧。
老师不是警察,不是一定要在这一次跟学生纠结,不妨放学生一马。我们要的是面对未来,降低他未来不提交作业的概率,降低他犯错误的几率,而且,这样处理学生更容易接受,冲突更少。
我们容易缺乏程序意识,我们意识不到,要在校园生活中不断地建立各种程序,以确保生活的有序,确保事情的顺利实现。我们急于做事,不知道首先要搭建好工作平台。
我们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就是走上富裕的一个程序,遇到事情,我们更应该去想这件事情在程序上是不是没有规则的,就像工厂车间里的流水线一样,有个标准的流程,我们要确保自己所讲的,是学生所能get的,所理解并可以完成的,如果中间哪个环节有了失误,那么传递给学生的就是错误的信息。
按程序办事并不代表事情就一定能办好,这取决于执行程序的质量,但是不按程序办事,肯定要失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