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找出学生这样的问题: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好;被动学习现象严重。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够,等老师讲现成的;课后不能及时复习、消化、理解和吸收;作业不能按要求及时、认真地完成;该记忆的东西不认真记忆。
这些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但也可能是与教师的非教学方法的因素有关,即与课堂管理有关。如:
教师的责任性不强,课堂上只管讲课,不重视组织教学。
教师个性过于懦弱,或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管理能力,在学生中没有威信,管不住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教与学脱节,即教师只研究教材,不研究学生,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教师不管学生接受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尽情发挥,讲解清楚,逻辑严密,举一反三;而学生从头到尾都忙于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要记好几页,没有时间慢慢领会和消化。
教师只布置任务,不检查。学生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把教师的每一条指令都规规矩矩地执行。
教师只会放,不会收。教师对课标、教材钻研不够,认为处处都是重点、样样都必须掌握,使学生学习难分主次,没有条理。
教师只关注优生,忽视学困生,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学困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
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失败,有一多半是失败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教师如果忽视课堂的组织与调控,课堂教学就没有规范、和谐、良好的小环境,会常常受到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干扰,课堂上违纪现象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普遍,有限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就会被浪费或低效使用。
管理是一种激励,质量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同时也是管出来的。它对教学起到保证和强化作用。惰性是时刻跟随于身的一种消极天性,管理也是一种约束。
管理的理念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管理的方法会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技巧,管理的过程会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管理的结果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规则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是自觉的学习态度。
但是,纪律措施必须与建立一个安全和充满关怀的课堂氛围的目标相一致。你需要有秩序,但也需要选择有利于你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约束,并让他们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一方面,你不能让不良行为打乱教学进度;但另一方面,你必须明白纪律措施本身就是具有破坏性的,比如干涉会引起学生对不良行为的注意,把学生从课堂中引开。所以,你必须尽量预料到潜在的问题,并阻止它们,如果你认为纪律干预是必要的,则要尽可能地小心。
要确保纪律措施的强度和你想要消除的不良行为相一致。我们可以把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现象可以分为三类:小错(说话、做小动作、走神);较为严重的错误(争吵、不能回应指令);不能容忍的错误(故意伤害别人、破坏公物)。还要考虑,不良行为是一种模式的一部分还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非语言的干预(如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接近),适合小而持续的不良行为(如小声说话、传纸条)。
语言的干预(如直接的命令、叫学生的名字、提醒课堂秩序、让学生参与、使用小幽默),不用强调错误就可以使学生收回注意力,微笑鼓励好的表现,把否定的评价降低到最少,激发学生对于行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如果不良行为很小又没有什么破坏性,最好的课堂行动就是不行动,即有意忽视不良行为。
对于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可以使用惩罚。惩罚的话题,则须另论。(18.5.2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