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对的历史更要早些,而且多产生在黎庶平民布衣中。古代口语对中,许多也是文人的创作,但和文言对联有些不同。它还有不少是聪明的孩子或者是耕夫村妇的作品。到了近代,白话逐渐代替文言成为通用书面语,白话对联在数量上增加很快,今天,它已占据主要地位。
古代的口语对,内容十分丰富,在思想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值得研究。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口语对,往往附会在一些名人身上,其实不一定是他们的作品,有时众说纷纭,很难确定究竟谁是作者,不过一些名联并不一定出自一二人之手,很可能经过许多人的再创造,是集体创作。
口语对儿之中相当一部分是试智,斗智时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有些纯属文字游戏,这种游戏有益于身心,能增进智慧,而大多数还富有思想性,不亚于文言对联,下面举些例子谈谈。
开关早,关关迟,听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二猿断木深山中,瞧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失足淤泥内,看老畜牲怎能出蹄。
以上两联儿都是直接讲对对子的,前联比较客气,后联不太厚道,有人说后联是谢晋幼时回击,轻视他的老权臣的,还有人说这是明人陆容、陈震之间的戏谑之作,二说未必真实。“对锯”谐音“对句”,“出蹄”谐音“出题”文字上倒是有一些技巧。
传说明代有位中医收徒弟,喜欢出药名对测验考生水平,有个出句是:“水莲花半枝莲白花照水莲,”许多人答不出来。这考题确实有点难度,因为你不识得许多药名,或者知道的虽多而不会运用,那是答不出来的。旧时用对对子的方式考女婿、戏丈夫、试儿童、窘秀才的也不少。有出戏叫《苏小妹三难新郎》,主要情节就是让丈夫对对子。
传说清末梁启超有一次到武昌(江夏),张之洞出对联难他,出句是: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答曰:
三教儒在前,三纲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张的出句儿,颇有一点挑衅性,梁不卑不亢,答得恰到好处,这次斗智,梁是胜利者。
张出的上联中,四水指:江、河、湖、海,江踞第一位;四时指:春、夏、秋、冬,夏踞第二位;先生来江夏句分别含一、二句中的江、夏二字;四、五句的两问也确实难说明白第一、第二的事。
而梁对的下联确如此的巧妙,严丝合缝,毫无违和感:三教指:儒、释、道,儒在前;三纲指:天、地、人,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句也分别含一、二句中的儒、人二字;四、五句的两答十分睿智的规避了出句的第一、第二的发难问题!大师的国学功夫何其深厚啊!不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