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购买是因为加入了“新孩子专业阅读公益行”里面老师推荐的共读书目。这本书是朱永新老师编著的,在还没开始阅读前,在听前几讲的视频课时就听到专家们在隆重地介绍这本书。今天我阅读了第一章的部分内容P1--P19页。
第一章的第一小节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阅读,阅读的由来,从古至今对于“阅”和“读”的演变过来。我非常喜欢书中介绍的关于大咖们对于阅读重要性的金句,如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中说到:“古往今来,不论长幼,谁都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对于古埃及的官员来说,它是“水上之舟”;对于四千年之后心怀志向的尼日利亚小学生来说,它是“投射到幽暗深井里的一缕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永远是文明之声.......此乃阅读。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阅读是为了活着”。
而如今从视听传媒的“阅读”——“读屏”与“听书”,以及传统纸质阅读——“读书”之间的关系,人们还在热议之中。传统阅读正在遭遇新兴阅读的挑战,二者如何共存与融合,为我们提供更高效、更快捷和更精准的阅读,是我们急需面对的问题。
英国阅读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认为,阅读是一个寻求意义的过程,而“阅读的意义是在阅读主体同文本内容的互动中产生的,这种互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灵感或激发读者的情感。在整个历史上,读者的所有感受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与他们同阅读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互动,既阅读的本质,也就是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成效、阅读的价值都是取决于互动的程度,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与灵感,帮助他们获得新知、成长心智,也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情操,是否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灵魂。之所以一些经典书籍,我们阅读以后总会感到震撼、或者心灵的深处被击中,或者激发出的创作灵感,或者产生的批判性思维,都是因为我们和书本产生了互动。而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互动才真正发生。如果阅读离开了意义的发现,只是变成了简单的阅读技术或者读写能力,阅读本身也就丧失了其魅力。由此得出的新阅读的概念就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像等为载体的信息吸纳与加工,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思维、促进理性、陶冶情操、寻求意义、丰盈精神生命、实现自我完善的文化实践活动。
第二小节给我们主要讲述了“人类阅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中一句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话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人类的阅读史。”而阅读的历史与人类的传播史紧密相随。人类传播史经历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讯传播、数字传播等。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了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人类的口语、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2.“再现的媒介”(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3.“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等)其次本小节分别给我们讲述了口语传播时代的阅读、书籍传播时代的阅读和电讯、数字传播时代的阅读。在口语+体态语言的传播时代,阅读的主要方式是“听和看”,直到公元前10世纪,苏格拉底对学生柏拉图强调了口述的重要性。而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问的热爱是阅读由口语传播向文字(书籍)传播转变的燎原之火。视觉意义上的“看书”成为了阅读的主要形式。这种阅读方式利于读者反复阅看、引用和论证,利于深度阅读。读者对阅读内容深入思考时,能够随时参考其他文献,并进行批注、对照、注解。而随着多媒体的出现,阅读的形式更加多元、便捷、丰富。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走向移动终端阅读、听书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阅读的碎片化、浮躁化等新的问题。数字化阅读往往碎片化、浅表化,只能做到范范浏览,不能向纸质阅读书籍一样通过画重点、标注、解释等方式深入挖掘,不利于深度阅读。但是数字阅读由于拥有信息量大、信息形式丰富、传播迅速等优点,还是受到了很多读者的钟爱。我们正在进入第一个从第二代互联网走向元宇宙的第三代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批评下一代沉溺在电脑和互联网中,我们应该为了这一次大脑的“重塑”,减轻过程中的“阵痛”,提高重塑中的品质。
读到这引起了很多的共鸣,书中写的确实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怎么“重塑”?怎么让人脑和人工智能的阅读完美结合,为我们阅读“减轻增效”?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