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我们身边常见的教育形式便是我们给孩子们读一读、讲一讲好听的故事,之后再进行交流,听一听彼此的感受。但是,孩子只会听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参与度的达成以及语言在内化后最大程度的输出程度上,并没有自己讲故事来得更彻底。开始时,孩子们听了大量的故事,有任务刻画生动形象的、有语言使用优美经典的、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有从中体悟深刻情感道理的......经历了最初阶段对于语言的聆听和内化后,在此基础上便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模仿与使用的的机会了。从简单的词汇到电报句,再到完整构成的语句,如此循序渐进的提供支架促进发展,对于孩子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以及综合素质的额提高都会有不小的帮助。作为教师,我们更希望看到,孩子们个个都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创编故事,还能够有勇气为大家分享故事的自信的个体。
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机会首先体现在活动区的讲评环节。在开始的讲评中,教师会为孩子们留出充分的介绍自己的作品的时间,你可以来讲一讲你今天用了什么心得点子来制作的,可以讲一讲你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讲一讲你制作某个部分是采取了怎样的好方法......慢慢的孩子们在有一定基础以后,开始想要更深一点的理解和感受作品,这样就出现了“我的作品中发生了这样一个好玩的故事”。让我开始有所改观的是一次洋洋小朋友拼摆区,对照着自己喜欢的《大象艾玛》系列绘本在摆着自己的作品。我在一旁观察,发现洋洋把大象艾玛的样子摆出来后,周围的场景并没有完全按照绘本故事中的来,而是自己在旁边为它摆上了一棵树,而且这棵树是歪歪的,像是被撞倒了一样。于是我悄悄问她:“洋洋,小树怎么没有站直?是发什么了什么事情吗?”洋洋很认真的告诉我:“小树被大象艾玛撞到了,艾玛把小树扶起来,说声对不起,小树和艾玛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在树林里玩游戏。”这时,我真切的意识到,孩子们会讲自己心中的故事的能力出现了,应该给她们机会在大家面前讲一讲说一说才是。于是,在接下来讲评时间,我邀请洋洋小朋友上前来为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孩子们看着作品照片,听着新鲜出炉的故事,真的就像听一个有趣的图画书故事一样,认真又专注。
在日常绘本阅读的时间更要为孩子们提供机会。其实也可以多进行一些启发性提问,在一些故事环节的转折点可以先不急于展开,而是把想像的空间留给孩子,多问一问:“那么接下来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孩子对前面内容的进行一个大致的回顾,又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行合理情节的初步创编,也是一种必要的支持和锻炼。
理·特伦奇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块琥珀,许多珍贵和绝妙的思想一直安全地保存在里面。”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
故事作为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感受形式之一,对其影响重大,意义深远,需要教师细心对待,用心挖掘,对于孩子们的充满闪光点的种种反馈,更要善于发现,悉心呵护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