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团购,以前还认识一位老板,当时正是团购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们自己搞了一个,然后让员工自己上去团刷单。比如说团鞋子,结果拿到手后发现是劣质的。当然没多久这家团购就关了。
今天讲美团的故事,素材来自于张潇雨。
千团大战的时候,团购网站们分了几个集团。拉手等算第一集团,大概有150~300个城市,团宝号称有324个城市。第三集团是大众点评、糯米等,大概有25~30个城市。而美团居中,94个城市。
看起来美团是跟随策略,但实际上美团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这个问题,到底要开哪些城市。
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开,成本是多少等,决定了全国能有多少城市。美团测算下来大概是300多家。实际上各家的理解也都差不多。
应该在哪些城市投入资源?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美团显得与众不同。它是终极思考,即如果到哪天团购需要退缩的时候,需要先关哪几家?美团判断是大家会先关小城市。因为大城市平均的运营成本低,市场大机会多,所以不会放弃,小城市则相反,所以会先关。不过小城市也有好处,就是要形成垄断优势比较容易。所以最终美团选择重兵小城市,而在一线城市投入相对不足。据说,很长一段时间美团的大佬们都不敢去北京,因为很多北京的VC会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太重视一线城市。
考虑运营成本,同时影响全局的能力有限,所以美团放弃了排名很后的城市。
有意思的是,这个事后被人称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其实当时美团并没有这么想,而是开开试试,发现不对就撤回。
美团真正做的是规划清楚,想清楚了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