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吃喝不愁的时代,有时候吃饭就如同完任务,以前吃饭的那种饥饿感与期待不复存在。以前愁吃什么是因为缸里没米,现在愁吃什么是因为能吃的太多,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不同时期,各有各的愁。
而今天的早餐就不一样。起床后,二宝洗漱完毕,吵吵着要做早餐,本以为只是吵吵而已,谁曾想他说的是真的。而且说干就干。
做早餐。看他认真的样子着实可爱。洗完手就急匆匆来到厨房。电饼铛已到位,鸡蛋到位。开做,先给电饼铛刷油,然后,煎鸡蛋、撒调料,翻鸡蛋,一气呵成。热馍馍,加鸡蛋不在话下。夹馍馍,分发早餐人人有份。
品早餐。按照孩子的分配,每人一份,全家4口人,都吃到了同等分量的早餐。看一看,色泽均匀,煎蛋黄黄的,着色匀称;闻一闻,味道不错,香喷喷的;咬一口,酥脆可口,麻辣调料助力口感十足,调料恰到好处。
议早餐。大家吃着美味道早餐,分别对二宝的手艺赞不绝口,二宝成就感爆棚,这也是理所当然。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尝试就很成功,也是难能可贵,应该以赞美、鼓励加肯定。
想早餐。看似平常的一份早餐,给人以触动,首先是感叹孩子的动手能力。他学着妈妈平时做的样子,程序不乱,虽然是第一次,但动作还算娴熟,有模有样。其次是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之所以能一次成功,是因为以前的细心观察,虽未动手,但程序、方法已经存在与孩子的记忆中。第三是善于放手。孩子不是山都不行,而是缺乏实践的机会。如果成年人足够的相信,敢于给孩子时间段机会,孩子定会给我们一个惊喜,二宝做到了,我们也看到了。第四是合作的力量。在二宝做早餐的过程中,大宝全程配合,偶尔打下手,以商量的口吻指导,是整个流程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思早餐。吃着爽口的早餐,我也在想,我们口中的教育,难道只是说教吗?显然不是,最好的教育就是做起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刚开始有障碍很正常,如何让障碍成为孩子学习的契机,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打击与无助,大宝的做法值得肯定,语言随和有亲和力、指导介入恰当好处,既做到了协助又不喧宾夺主。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妈妈日常给做出样子,让孩子学有榜样;姐姐协助把我分寸,只做托举,绝不打击;二宝操作,在实践中巩固了平时习得的技能,让理想变成了现实。恰当的赞美,给孩子勇气和力量。看着一家人津津有味的吃着自己做的早餐,听着大家发自内心的赞美,二宝的成就感爆棚,他体验到了为家人做早餐的快乐,自然很开心,顺口还说,明天还要做,而且要做3个鸡蛋。
看似普通的一顿早餐,信息量太大,足够慢慢反思,慢慢实践,二宝需要实践,作为成年人也需要实践,在彼此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交往的契机;在彼此托举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早餐不光暖胃,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