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渔父》
屈子大作《渔父》寥寥200余字带我们到那个诸侯割据,思想争鸣的开放时代。让我认识到屈原不只是洁身自好、宁折身不屈膝的孤清之士,更是有着极高职业操守的政治家,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报国的引路人。
身心憔悴,只能行吟泽畔却不悔所为。为小人谗诟,惨遭放逐,报国无门,有什么出路吗?读《渔父》似乎在静观屈原灵魂的对话“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的这番话代表着中庸思想,也是官场上所谓的“变通”之术,是高俅、和珅之流的护官符。选择这条路是要出卖自己灵魂的,对于追求“美政”的三闾大夫自然会严词拒之的,自然不会选择此偷生之路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渔父的唱词,是对自身隐者生活的描述,也是在暗示屈原可以选择畅游山水与世无争的生活。相较于渔父轻盈的背影,欢快的歌声,屈原的形容是枯槁的,吟诵是低沉的。缘何?家国也!屈原心中装着国家,他的工作对象是家国与人民,民安、家兴、国盛为己任,又怎能不沉重呢?
当宗庙尽毁,山河破败,救国无门时,唯有惊天一跃表忠心。这一跃跃出了龙舟竞渡拯忠魂,跃出了万粽投江祭英灵,跃进了楚地百姓的心中。屈原走上了一条永生之路、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