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看了本书《中国人的规矩》,引发对个体与群体的思考。个体在群体中,看见自己,同时看见群体。舍离相忘江湖,或是珍视协同并进。左右摇摆不定,则容易让自己和群体,都处在混沌的状态,是对自己和环境的一种伤害。
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边界感,由每个人朦胧或清晰的价值观,延伸形成的相应行为规范。当环境中,只有个人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如脱缰野马般纵情肆意,未为不可。同时,会发现,没有规矩的从心所欲久了,行为的惯性便形成了,在一次次的行为中,便形成了习惯,以至于行为方式,内化为了性格的一部分。因此,来到不同人的身边,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气场。所以,即使个体,还是需要慎独,从行为到内心到自然。
对于家庭而言,个人有了不同的身份,以及在特定的家风与共识下形成的进一步分工。在沟通顺畅的情形下,这份分工,是家庭每位成员,都愉悦接纳并且特定情境下灵活的。当沟通失畅时,每个人便会经由肆意形成的性格作用,陷入到自以为是的境地,本质上视角局限为“我”,常见的表述风格“我……”。在“我”的视角下,去解读一切情境,这份解读受制于个体的认知程度以及践行的内化程度,并在一次次情境的影响下,进一步强化某方面的呈现与认知,从而加深了某方面的信念。所以,家庭的沟通顺畅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社会而言,举常见的办公室为例。从角色而言,有着领导,员工两类。从精神层有着文化和规章两类。古语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两者看似相悖,实则一致。谋其政,在其位,则名正言顺事顺。不在其位时,可以从想切入,以主人翁的意识,去探寻去思考不同角色的事宜与思考,作为心智层的锤炼。不在其位的谋政方式,需要巧妙的启发或是设置一定的环节,让其位的人,自觉而醒悟。颇有隐形的功成身退之感,而这份思绪,或只有留待后人,作为启发或是无记于文字。其念,超脱于个体,看到了群体的协同性。
关于文化与规章部分,常见公司让全员朗诵价值观口号等。如果这份念与员工感受到的实际是一致的,则会增强这份集体的认同,以及理念的内化。如果员工感到所读诵的与实际不一致,则每次诵读,便是一次负向的反馈,会成为流于形式的过嘴不过心,即无法自然记忆,以至于形成一个个情绪按钮。另个常见的便是个体风格与集体的冲突。个体选择进入群体的一刻,便需要有群体的视角,如果缺失,则会让群体陷入紊乱,而群体的力量是更大的,结果便是群体降个体移出,这是份自然的呈现,而因其一在于个体长期缺失群体的视角,其二在于群体未有丝滑的流程以引导个体习得。向内求,便是需要积极主动,增加这一份觉察与践行。从外在的形体貌,到内在的精气神。从眼耳鼻舌身到意识的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仿佛有个高空视角,时刻观察着自己的行为,而这颗跳跃的心也回归到初心的纯真与笃行,纯粹而高效。这是对自己时光的珍视,也是对一个个情境的珍视。
有了这一层视角后,我们便可以更好地探寻,个体当下的定义,即我认为这个当下我是谁。选择特定的群体,以互为环境,共同成长。或是暂时无法割舍的群体,多多为之添砖加瓦,小到一言一行,大到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