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为什么要读诗?

#南开大学教授 叶嘉莹

生活极度节俭的她

将自己毕生的积蓄

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

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累计3568万元

有人好奇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叶嘉莹说: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

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关键问题:人为什么要读诗?

是为了变得高雅?

是为了感受诗词中的美?都不全对。

#关于这个问题,看叶嘉莹怎么说

#叶嘉莹曾经引用过古人的说法。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叶嘉莹说,假如你学了诗,内心之中就对于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

看到草木的生发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

是诗的感发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万物有了兴发感动的关怀。

诗可以使人心不死。

在自传《沧海波澄》中,叶嘉莹还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国古代那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理想、志意、持守、道德时常感动着我。

尤其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充满战争、邪恶、自私和污秽的世道之中的时候。

你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与修养,你就不会丧失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我虽然生平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假如让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未来的1000年,甚至5000年以后。

给他个机会可以带走一些东西,请问,他应该带走什么。带走技术?技术到时早就过时了。带走钱?今天的钱到时得贬值到什么程度?

由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延伸出去,你能看到一个很特别的答案。也许我们应该带走的是,诗。

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古诗词里面,几乎有着无穷无尽的人生支点。

也就是,你的每一个情绪、每一个状态,都能在诗里面找到共鸣,找到出口,找到解决方案。

壮志未酬的时候,有辛弃疾的那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孤独落寞的时候,有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怀才不遇的时候,有李白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思念爱人的时候,有李商隐的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秋天叶落的时候,有屈原的那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春天花开的时候,有朱熹的那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等,这张清单几乎可以无限地列下去。

换句话说,读诗远远不止是品读词句,而是为人生的境遇找一个支撑。

你总能发现,居然有人跟你有过一样的境遇,而他是用这样的心态面对的。

借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说,诗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给人感动。也就是古人说的,诗,可以兴。比如,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说的是万物都与我有共同的生命,你既然被大自然感动,那么人间的事物当然更会使你感动。

杜甫的诗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写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给你的感动。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那么,叶嘉莹先生的这种诗词观是怎么形成的呢?除了她独特的学术造诣之外,也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关。

叶嘉莹经常引用王国维的一句话,叫,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话。你大概可以理解成,造就一个词人的过程就跟西天取经差不多,你必须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李煜要是没有经历过从皇帝到家破亡国的磨难,也写不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能写诗,人之所以要读诗,因为普通人几乎感知无穷无尽的人生支点,体会无穷无尽的人生体验和经验。

来源: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得到专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