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看见孩子不听话时,或者犯错误时,气不打一处来,然后就冲动了,拳脚,甚至是棍棒相加。可是,结果怎么样呢?然后,那只是短期的孩子听话收益,却会来带孩子长期的负面的结果。
为什么呢。心理学中,有个叫“观察学习”的术语。就是指,个体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者惩罚后,在后来做出类似的行为,打孩子的后果是什么呢?
1、孩子在通过自身的观察学习机制,看到一个他人的榜样后,孩子会想,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样,我就能得到相同的强化物,或者免于同样的惩罚。通过观察大人暴力的行为,他们会想,我是不是通过暴力,也能控制别人,让别人屈服。从今往后的岁月,孩子的暴力倾向就会增加。
2、孩子被打后痛苦的经历,他们会很长的时间留在脑海里,担心自己再次成为暴力的受害者。他们会变得心理很脆弱,甚至留下阴影,很多心理障碍就是儿童时候留下的阴影所致。
3、孩子被打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会脱敏。原本人类该有的同情心,悲伤水平会降低。今后可能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4、海姆·吉偌特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说:“实施惩罚,并不能阻止罪犯的不良行为,反而会使罪犯在犯罪过程中更加小心,更会巧妙的运用各种方法掩饰他们的罪行,而不被发现”所以,孩子在受到惩罚后,会在心里暗自决定,今后一定要小心,下次不要被发现了,而不是去反省自己的错误。下次他们觉得犯下错误的后果他无法承担的时候,为了逃避惩罚,他只能撒谎。
打孩子的行为,只能带来“短期的收益,长期的痛苦”那家人应该怎么做呢?
1、榜样的力量。俗话说,一对好的父母,胜过十个老师,言传身教,在孩子的一生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合理的运用各种强化物。(注:在实施强化与惩罚的过程中,如果呈现某事物,就叫做“正”,如果某事物消失,就叫做“负”。因此呈现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频率增加,就叫正强化。)
如:糖果、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品强化物;看电视、娱乐活动等活动性强化物。;一段时间内个体可拥有打篮球、玩玩具等操作性强化物;买玩具,衣服等拥有性强化物;赞美、温情的轻拍、拥抱等社会性强化物。
3、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把孩子当知心的朋友,放下架子,和他们积极的交流。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耐心,耐心,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