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减负不应成“数字增负”

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开展,各级削减冗余文件、压缩无效会议,让基层轻了些负担。但信息化时代,“形式主义”换了新装,纸质文件减少,微信通知、电子表格等“微指令”却泛滥起来。其中电子报表推行本是好事,实际却变了味。基层干部常常要面对多个不同部门的电子系统,同一项数据得在好几个系统里重复录入,而且每个系统的要求还不一样,稍不留意就会出错。不少人陷入“白天跑现场、晚上录系统”的循环,反而比以前填纸质报表时更忙了。

然而,这种“数字化形式主义”的危害不容忽视。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都耗在了应付报表上,能用来走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力被大大挤压。重复填写、录入数据还容易出错,一旦出错又得花成倍的时间去核对修正。更让人忧心的是,一些部门催得急,常常在下班时间或者周五要求报送,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休息时间。干部被各种电子系统和表格捆住了手脚,回应群众诉求的速度慢了下来,群众常常抱怨“干部忙着填系统,没空管实事”。

追根溯源,症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门壁垒导致数据割据,各个部门之间数据互不流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基层只能在不同系统和表格间来回折腾。二是上级部门把系统里的数据完整度、更新及时度当成硬指标来考核,看似是用了数字化手段,实则还是在搞形式主义。三是有些系统和表格开发时没考虑基层实际情况,操作起来特别繁琐,反而给基层添了负担。

对此,破局需要多管齐下。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通各个部门的系统接口,让基层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复用”,不用再反复填报系统和单独表格。还要明确谁使用谁负责”,开发系统和设计表格的部门得做好培训,优化数据关联功能,对那些明显增加基层负担的系统和表格及时整改,杜绝在非工作时间催促报送的情况。同时,要让基层有更多话语权,在系统和表格开发时多听听基层的意见,让其真正好用、实用。

总之,当电子报表从“工具”异化为“枷锁”,我们更需回归减负初心——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解放基层,而非用新技术制造新负担。期待各级部门少一些“系统政绩”,多一些“基层视角”,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让基层干部从屏幕前抬起头,重新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也呼吁基层工作者积极反映不合理的要求,共同让数字治理更贴合实际,让这些工具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助推器”,而不是压垮基层的“新稻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