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别成了“数字游戏”

一场暴雨刚过,基层小张却无暇关注路面积水、居民受损,只是手忙脚乱地在办公室里“造材料”、“赶报表”——“救灾情况”需立刻上报,上级部门正等待“及时”的“数据支撑”。类似场景,在基层绝非孤例。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许多地方也确实拿出了“亮眼”的统计数字:文件数量锐减、会议大幅压缩、督查考核精简……表面功夫做得十足。然而,当数字的泡沫消散,一些基层干部的肩头却并未真正感受到轻松。当“减负”异化为一场追求漂亮数字的“竞标赛”,基层干部的获得感便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形式减负,数字光鲜难掩基层之“重”。某些地方所谓的减负,只满足于在统计报表上做文章,却对实际负担视而不见。文件虽少,却要求事事“留痕”,各类报表、台账、日志堆积如山;会议压缩,但“指尖上的负担”却悄然加重,干部们整日被几十个微信群轮番“轰炸”,回复“收到”、上传照片占用了大量精力;督查考核次数减少,但每一次检查都要求“材料精美”、“包装到位”,反而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精心打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对上级任务搞“二传手”,当起“甩手掌柜”,将责任层层下压至基层。如此减负,成了“数字魔术”,基层干部在“减负”声中反而陷入“文牍主义”与“指尖形式主义”的双重泥淖。

真减负,须让“实效”成为唯一标尺。衡量减负成效,岂能只看报表上的数字升降?基层干部有没有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时间精力是否真正回归到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主责主业?群众办事是否更顺畅、更满意?这些才是检验减负成效的“硬道理”。减负的真谛,在于让基层干部从“材料员”、“报表员”回归“办事员”、“服务员”的本位。唯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去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减负才算落到了实处。

减负,终要落在群众心中那杆秤上。基层干部鞋底沾满多少泥土,群众心中的报表便自然填满多少真情实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