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再次彰显党中央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坚定决心。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表格抗疫""痕迹管理"等隐形变异问题,亟需以"三聚焦三强化"推动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有为。
聚焦源头治理,强化制度保障。形式主义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观缺失。某乡镇一年接收上级文件多达1200份,干部感叹"开会比干活时间还多"。破解之道在于:建立"三张清单"制度:制定《基层权责清单》明确职责边界,出台《村级事务准入清单》规范事项下派,编制《负面清单》严控"一票否决"事项;推行"无会月""无报表周",采用"多会合一""云上办公"等集约化工作法,某县试点后会议频次下降40%。
聚焦数字赋能,强化效能提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消耗基层精力。要变"数据填表"为"数据跑腿":建设县域一体化政务平台,打通12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信息"一次录入、多方共享";推广"智能填表"系统,自动抓取已有数据,某镇应用后报表填报时间缩减70%;建立"基层减负观察点",聘请20名村干部担任监督员,实时反馈问题线索。
聚焦正向激励,强化实干导向。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更要赋能。建议构建"三维"激励体系:考核维度:设置"减负成效指数",将干部从"痕迹管理"中解放出来;用人维度:对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某市近年有63名驻村第一书记得到重用;容错维度:制定《基层干部履职免责清单》,明确15种不予问责情形,让干部敢闯敢试。
减负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发展实效上。某山区县整治文山会海后,干部每周下沉时间增加2天,带动建成28个特色产业村。这启示我们:只有坚决拆掉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才能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广大基层干部当以《规定》出台为契机,把节省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诠释正确政绩观!(坎市镇 卢俞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