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跟《论语》的关系,一开始读论语,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都不认识,有点着急,想要快点搞懂。现在呢,感觉有的字可能不认识,但连起来,我能大概感受到那种意思和背后的一点点东西,不着急搞懂了,阅其全貌,懂一点点也挺好。我理解为,我和《论语》的关系变得更好了。
述而,激发了很多童年的回忆,那种摇着头晃着脑,懵懵懂懂读古文的样子,只觉得朗朗上口的感觉,还挺可爱,如今再读论语,已有了更深的感悟。有时候书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读到的,是自己的悲欢和离合,愁苦与欢愉,所以时而哭,时而又笑。但阅读场域里的氛围是包容的,每个不同的人,每个面孔背后的故事、对内容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却都能很自在地坐在一起交流分享。孔子本就包容,所以这种气场穿越了千年,透过文字传递而来,让我们感受到从古至今自然流淌下来的连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实何必三人,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有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人与人之所以能发生连接,就是因为有相互吸引的地方,而那个吸引你的点正是你可以去学习的,这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也许未必能改,但起码接受别人的不善,让他人成为他人,接受那样的存在,接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在自己遇到同样的境地里,思考一些不一样的方式和可能。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壮爸说,仁本来就在,不用去别处寻。欲仁,动念,即心随我动,仁本在此,何求别处。联想到生活,我们经常会说,等我有钱了,就去怎么怎么样;等我到了新的岗位就去怎么怎么样;等把孩子养大了,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生活一直都在啊,等,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与其等,不如现在就开始,去过你想过的生活啊!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路请祷,和现在一些人遇到一些事就去拜佛可谓无异。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如此信仰和虔诚过,也从未相信祈祷能治病的理论,只是到了毫无办法的时候会临时抱佛,想到祈祷了!而孔子说:“丘之祷久矣”,这种相信,或是信仰,是一直存在于内心的、恒久的信仰,但即使是这样,也是无法左右疾病生死的,又何况临时抱佛呢?
奢则不孙,俭则固。
这里是有碰撞的,但无论哪种,都是在说奢和俭的两种状态的取舍,奢则伤人,俭则伤己,非要二者选其一,有人选择伤人,有人宁愿伤己。如果伤己则为仁,那我和壮爸的选择可能是一样,为仁,要先仁己吧。(这好像背离了孔子的教诲了)。
季老师说,读书,我们更多的是读书的言外之意,读书背后的诚意和生命的状态,读出自己的心性。我喜欢读书,喜欢和大家一起读书,喜欢听大家的分享,开拓自己的视野,但读书可能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好。可是,如果加上复盘和总结,去反思和归纳,确实可以让我们变好。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整理、去回望、去连接自己与那些感悟,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更丰盈、也更轻盈了,甚至一直堵在心里的那些焦虑的团雾,也渐渐散去了。这样,我们对待人事物的感觉和态度也会改变,继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心境好了,状态好了,思维方式也更加活跃了,自然就会遇见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