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众人,并且要亲近有善行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针对人生第一课,人生该如何启蒙?
学习做人的途径
孔子认为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余力学文,告诉我们,先做人,后做事才能成事。
学习做人的途径,应当人格、德育修行优先。
一、内在修行:
1、入则孝→在家孝顺父母
在家与父母之间的相处,也就是一个德行修行的好地方。
父母教我们良好的品德,我们虚心接受,好好学习。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那我们就当是修炼自身品德的最好时机。
比如有些父母对子女喜欢唠叨挑毛病,如果说得对,那我们就接受、检讨自己并改正。
如果父母说错了,那我们也要谅解父母,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处境。因为他们的认知和学识有限,这已经是他们尽力了,能做到最好的教育和认为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如果你不认同,你可以不听不做,但不要与之斗嘴。
还可以从这件事来反思自己,如果以后自己为人父母,遇见现在同样的事,我们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既然我们不喜欢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以后自己教育子女时就要避免这种教育方式。
2、出则悌→出门敬重兄长
外出就必然要与他人相处,不光是与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有与朋友、与社会、与一般人之间的相处。
与他人共同修炼,友好相处,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只有我们交好了这些人,你的路才会更加平坦宽广。
3、谨而信→说话守信,做事谨慎
出门在外,学习做人时,言行要规范,说话做事都要谨慎。
也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轻易对他人做出许诺。因为他们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就会尽心竭力的达成别人的愿望,做到言而有信。
4、泛爱众,而亲仁→关怀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儒家的思想是修德行善,以此来提升内在的快乐。
而理想的状态是关怀大众,能够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保持友爱的态度。它的最高境界是能视亲人也如同大众。
想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要主动亲近那些好人好事和有道德、有仁德的人,与他们做朋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外在修行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心有余力,指我们在学好伦理教育、品德修养,有了仁德之心后,如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当我们的学习与孝顺父母之间有冲突时,那么我们要优先选择孝顺父母。因为“孝”是人之根本,如果一个人“孝”都丢了,学历再高也是有遗憾的。
对于一个人格缺失、德行缺失的人,越有才越危险,还有可能会危害社会。
对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德高才浅,只不过是对社会做贡献多少的区别,不会危害社会。
比方说古时的贪官污吏,学富五车,智商很高,但他们把聪明才学用在搜刮民脂民膏上。
即便是现在,那些利用自己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作案的人也是屡见不鲜,难道能说他们没有知识吗?
思考:当下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考上名牌大学为荣,认为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让他们没有时间修行品德。
老师对学生也寄予厚望,以考高分为荣。
如是乎,学生们在家里,家务不让碰,一日三餐做好,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孩子只管学习,学习好了,考上了好的大学就好了。至于这些小事,长大了以后他自己就会了,不用教。
学校里的教育,思想品德课上得极少,体育课也经常被文化课占用。只为了提高那一纸分数。
渐渐地,孩子们以为自己只需要学习,其他的事都与自己无关。
再看看,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急于教知识,到了大学反而才开始学幼儿园应该学的品德教育。
比如:儿子初中的同班同学,就是一枚妥妥的学霸,谁也撼动不了他的地位。可最后居然被劝转学了。
问其原因,老师说:“他只会读书,与宿舍的同学合不来,卫生习惯极差,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独立的生活与朋友友好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以后出社会打拼,学历高的优先,如果品德修养不行,我想这条道路也会走得很艰难和不长久的。
而且,学习,不光在学校才叫学习。出社会后也一样可以学习。但如果一开始品德修养不行,那么后期是很难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