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群翁故事之:一家美食


花语巷西面直对的是文明路八巷,以前叫六队巷子。一家美食就坐落在六队巷子口,背靠着愉群翁村委会。很久以前,六队巷口右手第一家住的是哈姓一家,愉群翁邮政局老局长就是这家的男主人,女主人是愉群翁供销社布匹柜台的老售货员,愉群翁人都亲切地叫她海澈子娘娘。

他们一家是驻愉群翁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在以前,那可是全家吃商品粮的干部,生活条件、孩子们入学、就业都比愉群翁当地的人便利一些。那些年,在愉群翁像这种驻乡单位的人家有许多,大部分人都陆续通过各种形式举家搬迁了。

那时候,愉群翁驻乡单位也多,什么外贸站、邮政局等的,还有政府领导带家属住在愉群翁。记忆里,多少人迁来愉群翁,在愉群翁生活过多年,后来又走了,一批一批的,在我们的记忆里存活过,后来又走了,把记忆留给了我们。这些人家有许孩子们也我们一起同过学。

有一些人,先是家里的大人调走,调到县上、市上,再想办法把孩子们一个个转走了。这哈家老两口就在愉群翁各自的单位退休,老局长退休后,就在这个大院里含饴弄孙、悠闲自得、安心养老,每天都能看到老局长抱着他的孙女儿,走出院门,拐出六队巷子口,走向愉群翁市场转悠。

再后来,他心爱的孙女儿长大了,老局长也是每天习惯性地出院门,拐出六队巷子口,走上愉群翁通向市场的大路,早早把中午做饭的菜买回来,愉群翁的人们常常看到,好脾气的老局长,坐在十字路口的自家门前,神色安然,过往的行人都和他打招呼。

海澈子娘娘则和我父母等一众同龄娘娘们打成一片,完全融入了愉群翁人的烟火之中了。她们家六个孩子,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和二女儿都在县上的爷爷奶奶家长大,和我们不是太熟。其余四个,和我们一起玩耍、长大。我们两家是两个对着的巷口的对门邻居。

孩子们终究都要离开家,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生活。哈家的女儿们完成学业,也成家立业,走出了愉群翁。老两口身边就剩下最小的儿子哈龙。和许多愉群翁的回族家庭一样,最小的儿子就留在父母身边了,哈龙长大后就在父亲曾经供职的邮政局当了一名投递员。

父母希望小儿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平平淡淡在生活在自己身边,好在家里有两位老人帮衬,生活上没有什么为难的。在男婚女嫁的年龄,哈龙和愉群翁闫家的女儿闫冰走到了一起。闫冰就在愉群翁邮政局大厅从事打字复印的工作。

从前慢,从前一封信要走好久,才能到收信人的手中,那些浸湮着亲朋手温的书信,曾经是多么令人盼望呀。通讯事业的发达,邮政局再没有信件和打电话的人,邮政行业面临着改革的局面。哈龙就辞去了在邮政局的工作。和闫冰一起在愉群翁临街租了门面,开了一家餐厅。

那几年愉群翁沿街都是餐厅,临街的门面房租也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哈龙家从上上辈都是工作人员,朝九晚五,平平淡淡。这闫冰也从没干过餐饮这一行,两个年轻人心血来潮的这一决定,也从此让他们走向了餐饮行业。两人摸索着、边学习边营业,苦中也有乐。

哈家的大门前,再也看不到早、晚静静地坐在那儿的老局长了,愉群翁邮政局的老局长因病离世,一生都在愉群翁邮政局工作的老局长,最终,愉群翁温暖、宽厚的大地接纳了他。从小,父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父亲,哈龙一下子感觉到肩上有了担子,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人。

餐厅生意也不景气,2011年4月,哈龙闫冰夫妻两个决定把生意搬回到自己家的院子里,当年就简单收拾了一下,正对大门的一排房子做了包间,西边的后院建了后厨,开起了庭院火锅。由于他们家的火锅味道好,体格合理,他们无意中的一个决定,生意竟然很不错。




夫妻两个看着渐渐起色的生意,有了干劲儿,因为是自己家的院子,没有房租这一笔巨大的开支,哈龙和闫冰两个既是老板,又是配菜工,还是服务员。有名话说的好,人是看到希望才有信心的。真的是这样,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手里积攒了一笔钱。他们又不满足于现有规模了。

2015年,他们在西边建了大厅,因为他们家的院子本来就小,大厅也不是很大,只能容纳十张桌子。大厅连着后厨,临街给海澈子娘娘盖了一间带卫生间的房子。请了大厨,带上了中餐包席。愉群翁流传着一个说法:娶媳妇儿,跟门第儿……意思就是娶的媳妇会随婆家的家风。

想当年,海澈子娘娘是多么要强的一个人呀,上班、还自己带孩子,每天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就把做拉条子的面和好,醒上。中午回家一进门就可以炒菜,下面。下午就可以按时上班了。整个愉群翁,就数娘娘的面点做的好看,吃着香。逢年过节的,愉群翁人家家户户都抢着请娘娘去给做点心、炸馓子、糖稀拧拧儿、萨琪玛等。

记得我刚成家那几年,娘娘每年都主动帮我做过节的面点,引得我们中学家属院的左邻右舍都来观看,都羡慕我有一个能干的娘娘。别看闫冰小小的个头,我看还是随了海澈子娘娘。看着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走路带风,感觉脚巴骨里加了钢板。小小的庭院那叫一个干净、亮堂。




我们都很喜欢去一家美食去吃火锅,每次去的时候,都能看到海澈子娘娘坐在葡萄架下 ,天冷的时候,她会坐在自己房间的窗前,看到我们去了,就会使劲敲窗户玻璃,唤我们进去说话。人老了,就喜欢见熟人。每次见到我们,她都会很高兴,问长问短,问我母亲的近况。

春去秋来,一家美食生意兴隆,很多附近村庄的人都来他们家举办宴席。因为一家美食所处的六队巷子口和共语巷的巷子口之间,是愉群翁主要的一条大路,朝北通往托呼提圩孜村、托呼塔拉村还有曲鲁海乡和八大队和七大队,就是皮芽子大队,过往的人都会在一家美食吃火锅。

我孩子的婚礼就在一家美食举办了,经过多年的锤炼,闫冰对各种宴席的流程熟络于心,在她那儿举办宴席,让人省事省劲,好多事都让她代劳了。渐渐地发现,海澈子娘娘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看见我们去了,只抓着我们的手,可自己气喘得说不出话来。再后来去吃饭,就看不到她老人家了,说是在楼房里休息。

熬过了春天,熬过了夏天,也熬过了秋天,那年刚刚入冬,八十多岁的海澈子娘娘也走了,那一年是2021年初冬,我们就在一家美食的大厅里和她老人家做了最后的道别。从她操劳、生活了一辈子的大院子里,愉群翁人口中的海澈子娘娘永远地走了……从此以后,我去一家美食吃饭,再也无人一声声地唤我了……

此后好久,我每次去一家美食吃火锅,一进大门,都会下意识地望向那扇窗户,那扇以往海澈子娘娘望着我的窗户,然后会猛地惊醒,心里有阵潮湿。才明白世间再无海澈子娘娘了,愉群翁人的海澈子娘娘也永远地留在了愉群翁,睡在了愉群翁的怀抱里。

愉群翁对着花语巷的六队巷子口,有一家哈姓人家,这个大院里的两位老人,在愉群翁度过了他们的一生。这个看似普通的大院,完成了它的使命,陪伴了两个人的一生。2022年,哈龙和闫冰两口子,大兴土木 ,将原来的庭院农家乐改建为宴会厅。

愉群翁老住户的院子基本上都是1.5亩地,后来好多人家给儿子一半,所以现在每条巷子里,都多了一半的庭院。哈龙家的院子早年卖了一半,因为那时候,哈龙父母都上班,后院子也没有时间打理,也不种蔬菜。再者孩子们上学读书需要钱,就买了一小半。

现在他们的庭院农家乐,只能承办小型的婚宴、生日宴、满月宴等,无法承接大型的婚宴,说是原来的庭院装不下太多的客人 ,其实应该是,原来的院子再也装不下他们两口子的理想和野心了。所以,来了个彻底翻新重建。当年年底,一座灰色基调、漂亮、大气的宴会厅坐落在六队巷子口了。




愉群翁有许多家农家乐、大型餐厅、特色美食,差不多愉群翁街面上的每条巷子都有一到两家庭院餐厅。我唯独喜欢一家美食由里到外的干净,那灰色的大理石地面,永远都是一尘不染,澈明瓦亮。就是连着两天承接了宴席,他们的餐厅还是一样的干净。

说是彻底翻盖了,其实,临街的几间包间,还是以前大院里的老房子改建的,这也许是他们留下的、对老院子最后一点念想吧!一家美食,是六队巷子口的一家宴会厅,它是一家有故事的宴会厅。这里有一对老人在愉群翁的故事,还有一代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故事。


愉群翁往事之:彩礼嫁妆与婚宴习俗愉群翁故事之:平凉老马在愉群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