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电影《三块广告牌》,剧的内容很沉重,以女主驾车路过三个废弃广告牌始,讲述了女儿被J杀、家暴离婚、警察无力、患癌等话题,剧里地人物真是各有各的生活难题,唯一自始就给人正面情绪的是暗恋办公室女同事的广告男。剧尾以痞子警察“改邪归正”,带女主去杀某个连警察局长都不敢法办的强J犯结束,情绪的宣泄以在法律之外私自主持正义告结。
是的,这个剧最让我迷惑的,是里面的小镇是怎会有这么落后的fazhi状况——各种严重的weifa行为,都被仅仅作为推动剧本情节的设计。最后我只能慨叹:艺术的创作嘛,不能局限在世俗社会的框架里……
之前的《大象席地而坐》《狗十三》都充满了这种压抑的情绪,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像一头头困兽,没有清醒的感觉,只有在悬崖奔跑的慌张。这种挣扎和慌张在贾樟柯的电影也有,但是贾的电影里,人物角色更坚忍些,某些角色内心其实还是挺有爱的(广告牌剧中也是,警长死后的信中劝诫痞子警察要有爱,电影才有了后续的结尾),或者说爱恨情仇很浓烈,而并不是仅仅反映“现实生活”的千疮百孔。
至于这种千疮百孔,固然可以归纳为社会zhidu的原因,但是如果仅仅这样,则是一种偷懒的解读。对于任何类型的文化,任何时代的社会,个体人都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外在社会有这种那种感情的,我甚至认为人的心灵是可以独立物质社会形态存在的一种事物。古代没有飞机大炮,没有基金股票,没有手机空调,但是心灵可一点不比现代人差劲,相反却有那么多动人心魄、令人景仰的精神形象。
所以,社会zhidu作为外在因素,固然会影响个体人的生命状态,但是作为个体人却不必非得受这个外在因素的钳制,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突破,在内心沉淀出自己独特的美好,让自己的生命状态不再是困兽。
借用《大象席地而坐》里的提到的词语,生活虽然还是由一堆堆问题组成的,但是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解决?一靠向外学习,学习书籍、学习牛人,摸索规律,提高技能;二靠平时训练心灵,捋顺自己的心理世界秩序。
这算是对前述电影中的生活困境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