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魏智渊老师关于做好教室卫生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提议班级可以建立卫生小组,以周为单位,轮流来负责一周教室卫生,把教室卫生实行责任制。老师再协助卫生小组建立一个项目工作的程序:1.明确分工,各负其责2.分解目标,化为清单和表格3.建立每日、一周工作流程4.建立反馈和评估系统,将过程评估和最终复盘结合起来5.将经验和教训向下一组传递,不断实现全流程优化。
魏老师的文章也让我对这个每个班级和班主任都天天面对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教室卫生每天都在做,但班与班之间质量和标准却差距极大。同在一栋教学楼上,有的班级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但有的班级一进去就给人一种乱糟糟的感觉。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师生尤其是班主任的标准的不同。只要班主任标准不高,学生自然就会松懈,教室卫生质量就会保证不了。就这个问题,我自我感觉比前几年有所进步,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与最干净教室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与魏老师做法类似,我们也实行小组负责制,每个小组负责一周,并且把任务分工职责明确上墙,具体到人。其次,除白天的常规值日外,还要保证每天晚自习结束后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清理。所有同学把凳子放到桌子上,地面上不留有任何物品,值日生对教室边边角角,进行无缝隙地扫地拖地。此外,要随手拍摄教室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值日生打扫不到位之处,较邋遢同学随意把垃圾扔在两个桌子之间等,第一时间在屏幕上展示出来,指出问题,表明态度。
当然,由于存在认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想想在很多方面还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还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当中继续做好反思和复盘,不断优化策略,提升实际效果,真正达到通过抓卫生习惯促全面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