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可以用来描述、沟通,但是人际关系里面,不要依恋语言,语言只是大脑经过二次加工以后的产物。
语言可以服务“物”,比如一部手机怎么组装、一部汽车哪里出现故障,这些“人对物”的相处是可以借用“语言”来达到高效的沟通的,
但是“人对人”之间,有一个比语言更加强大更加高效的东西,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天生自带的,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外显化的就是“感受”、“情绪”这些,都是产生在“语言”之前,就像一个一岁的小孩,他即使还不会说话,但依然会产生情绪。
人和人之间,心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不是通过“理解”、“表达”、“思考”这些方式的,这些都是需要“用力”的,而心的相通是不需要用力的,是一瞬间的。
但这个依然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是后天我们的成长导致的,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思维”和“心”不相通,这是成长的必然趋势,“全能型自恋”在慢慢消退的时候,必然会导致“思维”压住“心”,或多或少。
这些都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发生的,是难以察觉的。
就像你现在看我的文字,你有可能有两种想法,第一种:他怎么又在瞎逼逼,好为人师。另外一种:他输出这些文字,是免费的,也图不到个啥,而且能感觉到他在很努力的想通过文字把这个表达清楚。
能理解到吗,第一个想法里面,有“我”这个最底层的存在,也就是从“我”的视角去看待“小徐”,而第二个,是忘记“我”的,直接用“心”去感受,是跳过“我”的。
很显然,第二个至更能够精准的知道“小徐”此刻的想法,一旦知道后,再后面不管用什么语言输出,都可以达到跟小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们习惯于“人与物”的沟通和相处模式,而“人与人”之间的模式几乎空白。这是工业时代所带来的弊端,而“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与自己的相处模式”,所以修炼自己才是根本。
这篇小短文讲的很随性,逻辑性不强,不是那种层层递进的,跳跃性比较大,那么,可以正好借着这篇文章,去尝试着跳过逻辑,跳过思考,当眼睛看到后,直接用心去感受,也许会比思考让你得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