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品来源,简书号:不二101, 谢谢。
真正的自律,一定会安放好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
自律,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就是因为:
在执行计划时,是带着抵触离开自己心理舒适区的情绪的。
而且,这些人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的,要么是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否则,自律就不会是“很困难”的,而会是“很自然而然的”。
【心理准备】
通常,一个人在开始执行一项关于“自律”的计划前,总是先会:下定决心。
而且,通常认为,决心越大,就越有力量去达成自律计划。
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并不是决心越大,就越容易完成自律计划的。
相反,有时候,决心太大,是会增加我们的心理压力,进而,强化自身的抵触情绪。
使得最后的自律计划不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即使达成了计划,过程也比以往体验的要更“曲折”些。
但是,如果最后真地达成了计划,那么最后的成就感也会增加的,因为过程中你的“考验难度”也是相应地增加的。
既然下定决心,并不是总能让我们达到自律,那么准备自律前,到底首先做什么准备比较容易达成自律呢?
给出的参考是:
首先在心理上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区域,用来接纳以下几个方面:
1.我允许自己并不总是能立马进入专注的状态;
2.我允许自己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停下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然后,当你在执行过程中感到任何的不舒服、不自然时:
你就暂时停下来。
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持续30秒。
接着继续做刚才暂停下的工作。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
这才是真正的自律。
【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决定了我们思考事物的方式,进而决定了我们处理事物的言行。】
大多数人的自律
大多数人都认为:
自律就是自己规范自己。
通过参考一些: 自己认可的“好的标准”,来设定一系列的要求C约束自己,以此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而取得某种利益,不管这种利益是心理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观点1
观点1很明显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看待自律的方式:
将自律放在自己的对立面,看成是一种约束自己、取得利益的工具。
所以,自律的达成与否,全然在于自己的衡量:
自由(心理舒适区)和利益,哪一个的筹码更大。
如果,自我认为:
暂时牺牲自由、跳脱出心理舒适区的代价,要小于利益的价值,
那么,这时候:
自我就会有更多的内心驱动力,去迫使自己一定要完成自律计划。
并且:
前者的代价越小于后者的价值,自我的内心驱动力就越大,达成自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相反:
如果自我认为:
前者的代价不小于后者的价值,
那么:
自我的内心驱动力就不会那么大能够支持自我完成自律计划。
归根结底,自律还是一场:
追逐更大利益的游戏罢了。
而且,是自我和自己的心理游戏。
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
自我,就一直在不断评估两者的价值。
依从“减小损失,增大利益”的标准,维持自我保护。
新的自律
换一种出发点,来重新看待自律,看看会有何不同。
新的自律:
实质是一场开放自我、接纳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执行过程中:
任何让你觉得有困难的地方或者让你不适的地方,都是需要你开放自我、接纳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地方。
这个过程就像是:
一条前进的溪流,在遇到大大小小的石头时,不是停止前进,而是绕过大大小小的石头,让石头们成为溪流的一部分,继续前进。
这个过程中,石头成为了溪流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溪流集中水力冲碎掉,而是继续存在。
不同的是:
溪流在遇到石头的时候,完成了新的“转化”——流经过石头、以新的形态前进。
同样地,石头也完成“转化”——与水的接触、更光滑些。
在这一过程中:
双方不再是对立的。
所以,彼此双方都不会否定对方。
而且,双方依然存在着。
不过存在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新的“转化”,双方相处得更加和谐。
这样来看,在执行自律的过程中:
任何让你觉得有困难的地方,或者让你不适的地方,就像是水中的石头。
溪流,就是自我: 连续的开放自我、接纳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自然而然的心态。
当你完成自律的过程时,自我也完成了开放自我、接纳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时,回头观看,会发现:
石头还是石头。
但不是自我之前认为的: “具有阻塞功能的”石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石头已经不是石头了。
改变的,只是你看待石头的视角而已。
现在,重新来看待自律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
在心理上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区域,用来接纳以下几个方面:
1.我允许自己并不总是能立马进入专注的状态;
2.我允许自己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停下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很容易面临这样的困境:
1、心理上处于攻击、备战的状态。
当你以攻击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事物时,你就很难心静下来。
并且,周围的事物会像一个反射镜,将你的攻击原原本本地反射回到你的身上。
所以,要在心理上设定一个“留存区间”,来包容周围的事物,尤其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环境或者状况。
让自己的心理有相对“宽敞”的承受区间,不那么容易变得浮躁或者尖锐。
2、心理上有可能被失望、沮丧感打败。
当你感到困难却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的时候,自我就会对你说:
“这个任务好难。我完不成这个任务,我没有办法继续做下去了,你看,事实都已经明摆着了。”
因为自我喜欢舒适感和掌控感,并且,自我会使用心理工具:失望和沮丧,来让你乖乖顺从。
接着,你会在不知道自我对你玩了这个“小把戏”而放弃继续执行任务。
为什么你不知道呢?
因为:你认为你就是你的自我。
所以,你一直信任自我。
但是,只要你稍稍分析下自我,你就会发现自我的三大喜好:舒适感、掌控感、追逐感。
所以,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打游戏等娱乐活动了。
因为在这些活动中,自我的三大喜好,被源源不断地得到满足。
也正是因为:
很多人以为自我就是自己的全部。
所以:
才会乖乖地服从自我,不断反复地上演着重复、单调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相,请参考书目:
《心经》《与神对话》《太傻天书》《只要会呼吸,就能做冥想》。
如需要电子版,请后台留言对应书目名称,如:《心经》。
那么:
当在执行过程中感到困难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第二步:
当你在执行过程感到任何的不舒服、不自然,你就暂时停下来,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持续30秒,然后接着继续做刚才暂停下的工作。
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实质上是:
在当下,在此时此刻,放空自己的大脑。
让自我暂时放下对三大喜好:舒适感、掌控感、追逐感的执着,释放自我的抵触情绪,让内心平静下来。
之后,就可以继续自然而然地执行任务了。
更具体的解释为:
如果某个事物对你是有影响的,一定是和自我的三大喜好有关联。
并且,你的自我告诉你:
该事物是可以影响到我的。
而你认为自我是全部,对自我深信不疑。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该事物非得能够对你产生影响不可吗?
难道就不可以不影响吗?
……
冥想,就可以将你的注意力从自我的这个想法转移。
你也不必心理暗示自己说:“该事物是影响不了我的。”
该种心理暗示,只有建立在自己深信的基础上才会行之有效。
冥想,无所谓自我的想法存不存在,在转移注意力后,你就观察不到自我的这个想法。
所以,自我的抵触情绪你也感觉不到了。
实际上也无所谓该抵触情绪存在或不存在。
当你心静下来后,你就处于稳定的心理状态中。
此时,也没有让你感到困难的部分了。
自然也就不会再被负面的情绪随意消耗掉自身的能量了。
你就可以集中注意力于当下的事物了。
实践的次数越多,时长越多,你就会越认同该方法。
最终你也会自然而然地放下小我的抵触情绪,放下小我的三大偏好,感到更自在,而不再需要借助冥想的方法了。
实际应用中,关注呼吸的时长,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的不同,而自行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他能放空大脑,让内心获得平静的冥想方法都是可以去尝试的。
也可以参考书目:《只要会呼吸,就能做冥想》。
最后,真诚地邀请你:
实践本文的“新自律”方法,看看是否比之前的自律体验,要相对容愉悦些呢?
欢迎你与我分享你的实践心得~
小贴士:
1.新的自律:
实质是一场开放自我、接纳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2.执行自律计划前:
(1)在心理上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区域,用来接纳以下几个方面:
a.我允许自己并不总是能立马进入专注的状态;
b.我允许自己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停下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2)当你在执行过程感到任何的不舒服、不自然时,你就暂时停下来,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持续30秒,接着继续做刚才暂停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