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传递:我们应当拥有持续塑造自己的渴望,让自己更加优秀,以具备足够的知识来应对自己人生中出现的本质问题。
作者曾在治疗抑郁症期间,在一家旧书店翻开了克尔凯郭尔的《爱的作为》,而这就是他接触存在主义地开始。
克尔凯郭尔认为通过对焦虑情绪的理解,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有可能做成哪些事,那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所焦虑和恐惧的东西,其实是在束缚我们未来的发展呢?
把焦点放在他人生活上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而人们越是掩盖焦虑和恐惧,就越是想要去展示自己过得还可以的那一面。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们逃避了自己的生活、反倒去花心思研究别人,再把自己不如别人的那一面隐藏起来,那么原本他们能够做成哪些事,还有人关注吗?
实际上这才是最需要去关注的本质问题,这却成了很早就被忽视的一面了。
换句话说,人们努力的方向究竟是真的让自己变得更好了,还是只是想要赶超其他人?这背后的差别可能会让行为和决策相差甚远。
人们只有真正去感受这些情绪,才能发现情绪的根源,也就是自己究竟在恐惧些什么东西。活得真实、追求真实,放下对真实的自己的成见,才能接着走下去。
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和闪光点,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什么、保持什么,能或不能做到什么,以及自己未来有可能会做到什么。
《如何成为你》那本书里也讲了同样的道理,追求真实,拥抱日常生活当中最自然的自我。
有时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现实,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舒服,但唯有拿出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真实的世界,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
“要想成为真诚的人,就得拥有承受悲伤全部重量的能力”。我通常写笔记是不会做摘要的,读到这句话立马就能想到《悲伤的力量》《学会悲伤》这两本书。
不只是悲伤,真诚、真实的人,需要面对和接纳的情绪,是非常非常多样和复杂的。任何逃避负面情绪的做法,其实都是在逃避自己的真实处境,以及自己未来还会持续遇到的困扰。
换句话说,能够真正面对及接纳自己真实情绪的人,是具备一定内在力量的。
人们一方面无法面对自己不够坦诚的那一面,一方面还在试图维护不够坦诚的一面。久而久之,抛开一切外因,究竟哪部分才是真实的自己,却成了需要深度探索才能逐渐认清的事情。
真实的自我,需要、也能够和外界产生强大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真实会让人遵照自己内心去行事。
有时有原则、做正确的事,会惹怒很多和你完全不同的人。这个时候,如果你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事,那就不要轻易调转方向。
简单来说,如果你一直是别人期待你成为的样子,那么做这些事会不会让你感到不自洽、很拧巴?如果是,那说明这并不是真实的你。
那自己长时间独处时,你的想法、做法是不是都被自己接纳,或者说你认为这样的自己能否在他人面前呈现,如果可以,那恭喜你;
如果不行,哪些部分是你认为他人接受不了的?那么深挖下去,这就是不够真实(让你无法面对的部分)的源头。
真诚待人待己,意味着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纯粹的,这其实也是最容易就能让人意识到的存在。但由于人们对很多事情会感到焦虑、恐惧,导致不自觉地就选择逃避了。
其实很多事情的复杂程度,远不如人们回避问题时想象中那么复杂。读书有时会让人豁然开朗,正是因为人们能够在作者的引导下理清思路。
引起共鸣时,我们既能理解作者或书中的主角,也能理解自己;如若不能共情,那也相当于在倾听别人的故事和思想,不论前者或是后者,都在不同方面让我们得到了提升,怎样都划算。
本书是从存在主义的立场,结合作者自己及他身边的人发生的事件,展开讨论了关于情绪、死亡、真实、信仰、宗教、道德和爱等话题,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件相关联,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
对哲学感兴趣,且不光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书友们,有可能会对本书感兴趣。以上,就是本期分享了。